3月13日晚,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期“师长有约”在成均苑3幢521教室顺利举行。田佳禾、王绍梁两位老师受邀参与本次活动。此次交流旨在帮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紧跟时事热点,深入理解全国“两会”精神。
首先是对“两会”关键词——“人工智能+”的探讨和交流。王绍梁老师指出,“人
工智能+”是一个时代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重视“人”本身的思考能力,应当注意“活劳动不可替代性”,需重思“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田佳禾老师在交流中指出,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一字之变折射技术质变。人工智能本质是统计学与向量运算的深度结合,通过海量语言训练逼近人类思维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需要对数学有基本的掌握。针对“人工智能+”这一话题,金哲汗同学追问,“若人工智能假扮成人,应当如何区分?”田佳禾老师对此给予回答,并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社会主体等哲学问题。
接下来,田佳禾老师从明清经济史视角溯源内卷本质——边际效益递减的无效竞争。破解之道在于创造增量价值,而非存量厮杀。以西部大开发为例,资本空间的拓展可缓解内卷压力。王绍梁老师进一步补充指出,技术进步是打破内卷的关键变量,强调良性竞争与自然垄断的辩证关系。
谢赫然同学追问:“若个体无法跳出内卷系统,如何保持主体性?”王绍梁老师建议个体发展多维价值坐标,拒绝单一维度内耗,呼应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本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两会”精神的认识,学习两会精神既要看文件说了什么,更要思考它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了什么答案。最后,田佳禾和王绍梁老师与参加交流的全体师生合影,本次交流圆满落幕。
图文:万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