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跟踪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最新进展,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党的建设等专业建设,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碰撞创新思维。12月6日下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工作坊”第一期在成均苑2栋309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由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段治文教授主持,庞毅、池步云、何惧、孙冲亚老师担任本期工作坊评议人,共20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段治文教授首先对开展“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工作坊”的意图与流程进行简要介绍。他指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工作坊以推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学术切磋与交流为主要目的,旨在为有志于党史党建研究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尽可能给每一位参加者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此次工作坊遴选了四位硕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各位老师将围绕四篇论文的研究理路、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论文撰写能力。
四位研究生依次汇报了各自论文内容,并与点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
2024级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生王璜以《从团体到组织:中共职业革命制度体系的确立与发展(1921~1927)》为题,围绕“职业革命家与职业革命制度体系的内涵”、“职业革命制度如何在中国确立并发展为成熟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开展职业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大问题,阐述了职业革命制度的渊源及其在中国的确立,早期中共职业革命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共在早期职业革命实践中的不足与应对,以及对国共两党职业革命家组织的建立进行比较与总结。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王健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记忆的价值意义及其实践记录》为题,分别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红色记忆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以及如何可能”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王健指出,从横向上看,集体记忆的最终指向是集体认同感,而要实现集体认同感,就需要使个体记忆经由所谓的突生机制跃升为集体记忆。从纵向上来看,集体记忆的实质是一个生产与再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唤起、重构、固化、刻写等四个环节。
2022级党的建设专业硕士孙建猛以《契合与调试:苏区文艺融入纪念活动之路径研究》为题,从纪念活动与苏区文艺的交融关系出发,分别阐述了“苏区文艺的普及与纪念活动的勃兴”、“苏区文艺与纪念活动的高度契合”、“苏区文艺在纪念活动中的多方调试”与“融入路径之内外呈现与范式奠基”四个方面。他重点梳理了苏区文艺以及纪念活动在苏区时期的状态图景,以及二者之间怎样成功实现了契合与调试,并认为苏区文艺融入纪念活动的路径为其后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融入范式。
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葛赛特以《进一步还是背离?——从帝国主义论回看世界体系理论》为题,对帝国主义论与世界体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了世界体系理论与帝国主义论的由来与具体内容。并指出,世界体系理论首先体现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摇摆,其次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经济中心主义思想。认为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握好经典理论的当代价值。
段治文老师、庞毅老师、池步云老师、何惧老师、孙冲亚老师分别对四位硕博生所作报告的问题意识及其研究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分别针对四位硕博生的论文选题、论文框架、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逐一细致的点评。老师们指出,论文选题中彰显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要学会找准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体现所写选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同时,党史党建论文写作要夯实写作功底,尽量参考一手史料,避免出现史料的重叠与不准确性,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确保行文逻辑清晰、文章语言流畅,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此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工作坊”作为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为中共党史党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分享论文见解的舞台,更激发了与会师生深耕党史党建领域的研究热情,拓宽了研究视域。段治文教授总结道,未来,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将继续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更加广阔、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待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工作坊相关活动,共同推动我校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持续进步与创新。
文字:孙建猛
图片:段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