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意蕴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进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2024年12月2日第11-14节,浙江大学博士生公共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特邀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牛涛教授,在玉泉校区第二教学楼204教室为240余名师生带来了《何种现代性?谁之现代化?——现代化的文明论域与道路选择》的主题讲座。
在课程伊始,牛涛教授带领同学们深入讨论了现代性要素及其历史形成。一是从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和自由解放三个维度阐释了现代性要素的三个方面,强调现代性不仅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与社会结构变革的产物。二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以及“中国为什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深入剖析,强调马克思主义之于理解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在多方面显现出走不通的迹象;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在课程第二部分,牛涛教授聚焦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的命运,剖析了资本现代性及其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的异化、社会的分化与极化、对抗的世界性以及人的物化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中突出的现实矛盾问题。“人的解放”逐渐转变为一种“消解”,即个体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异化与物化。资本的全球化、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高度集中,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以消费和效率为导向的现代性形态。
在课程的最后部分,牛涛教授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是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和发展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独立发展的路径。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后发外生”的特征,要处理好个体自由与集体自由的关系,要从“两个大局”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出场的现实逻辑。从“文明互鉴”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自己的文明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课程结束后,彭双贞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牛涛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跨学科的视野,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持续思考的问题,如历史虚无主义问题、民族和民主问题、经济全球化等。通过深度分析和思想碰撞,本次讲座激发了大家对全球化趋势下的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新闻稿: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