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院动态

秋日美学之旅: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德法课现场教学,走进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编辑: 时间:2024年11月01日 访问次数:97

    20241029日,迎着爽朗的秋日,学生们三两骑车行驶在路上,前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今天,等待着梁清华老师班级的,是一堂特别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将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博物馆美学之旅。

    这一堂德法课的主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特别邀请了资深讲解员为学生们带来深入的讲解,同时开放了两个展厅,让大家在展品间穿梭,感受历史文化的温度与艺术的力量。

    展厅一常设展览造物之美The Beauty of Creation,讲述关于人类从原始猿人演变为智人审美的变化过程——从材质到技术、从文化到生活…

    穿越古代文明,首先领略的,是从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工艺之美。随队伍走进天工开物”展区。我们参观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青铜礼器与车马器,在讲解员老师的讲解下,了解玉器、青铜工艺的美学及其社会文化的重要价值。随后,走入抟泥幻化”展区,脆弱的陶瓷以碎陶片的形式呈现,不减其精美;碗盏壶罐,拼接的残痕给陶器更添一份厚重。从灰陶、白陶到青瓷、三彩陶,再到江南千峰翠色的两浙路”青瓷,我们见证中国陶瓷技艺的进步与传承,体悟跨越千年的匠心与智慧。有形可像”展区带来新的工艺。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秦汉迎来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继而佛教传入产生佛像创作热潮,自宋代起,雕塑艺术逐渐贴近民间。于是我们看到课本上的唐卡”在眼前栩栩呈现,生动妙趣的擦擦”引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上栋下宇”,走近建筑设计美学。无论是器件中的建筑形象、小巧却恢弘的建筑模型,还是墓葬实物,抑或建筑研究理论介绍,都让我们探索了审美的新视角。最后一个展区惟学无际”则罗列了浙江大学历年来的文博考古学者事迹,关乎浙大底蕴、关照灿若星辰的未来。

    展厅四聚焦水墨画,让同学们沉浸式享受山水特展——“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几米长的画卷、一人高的画布,铺展出细腻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古典世界。一幅幅不同主题的画作,引发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惊叹,从劳作图到山水风光,泛黄的布面述说着不同于厚重史书的历史,灵动的展现每一个动作、每一枝花草。宽敞的展厅,一路走,一路与美学在绘画艺术中碰撞。

    短短一节课的结尾,梁清华老师带领大家总结课堂收获时,仍有不少同学恋恋不舍地留在展厅,继续聆听讲解、细细欣赏展品。 几乎每位同学都全情投入,认真完成了参观,深入学习了自己此前并不了解的历史与文化。对应课本内容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以“伟大创造精神“为主题的展厅四大系山水主题展作为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不仅有助于同学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美学价值,也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战略贡献,激励着大家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          这场跨越时间的文化与美学对话,为同学们带来难忘的视觉和心灵体验。喜好书法的同学,印象最深刻便是镇馆之宝——颜真卿的《西亭记》残碑。其碑文字体浑厚大气、方正刚直。透过这块残碑,能让人感受到颜真卿的书法魅力以及千年前的历史韵味。博物馆学的同学从专业出发,想写一份报告,通过科技的手段,让博物馆活起来,甚至具有定制性。亦有许多他和她,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化中汲取力量,一脉相承这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找到与自然的连接。在同学们的眼中,不少为自己是人文社科的学生而骄傲,也通过一次博物馆研旅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发现了新思路。最重要的是,这次参观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浙大的情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带给同学独特的力量。



撰稿人:24级教育学 沈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