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第十二届“三育人”先进集体 标兵评选活动结果正式公布。其中,我院刘召峰教授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二届“教书育人标兵”!
刘召峰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自2013年1月来校任教以来,始终坚守“育人是使命,教学是本职,科研是志向”的教书育人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征途上孜孜不倦;主讲多门思政课、专业课,广受学生好评;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浙江大学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第十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或荣誉。
刘召峰教授是扎根教学的引路人,是深耕科研的孺子牛。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勤勉的态度,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学生的青睐,广受学生的爱戴。躬身力行为学生示范科研方法、任劳任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尽心尽力传授腹中学识,刘召峰教授倾心付出、不计个人得失。自2019年4月开始,刘召峰教授坚持每周牺牲休息时间带领学生研读《资本论》,五年多来不曾间断,为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做出了独特贡献。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坚持“我为学生做事,是义务,无偿;学生为我做事,是帮忙,有偿”的原则,构建和谐、融洽的“导–学关系”。他的学生说,“从我导师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什么叫做学问,什么叫有追求”“我看到了何为高尚”。刘召峰教授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宽广的历史视野、为劳动群众服务的情感、强烈的现实关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让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在教育教学事业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深刻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丰富内涵。
此次获奖,进一步激发了全院师生勇担使命、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学科优势,深耕学科前沿,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培养更多德才兼备、亦师亦友的优秀教师。
【学生眼中的刘召峰教授】
读博期间最幸运的事便是成为了刘召峰老师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一名心浮气躁的高校青椒,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沉下心来踏实做科研的博士生。老师对我们的指导是全方位的:在为人上,老师身正为范,时常提醒我们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在为学上,老师严格要求,注重培养我们的学术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在为师上,老师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甘愿牺牲休息时间悉心指导学生,十余年如一日带领学生读原著、悟原理。做学术当如刘老师般钻研、踏实,做人也应如刘老师般真诚、坦荡。老师是我为人、为学、为师的榜样。——郭茜倩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刘老师下了大功夫,他常常对我说:“自己能够理解经典著作和将其讲出来让他人明白,是两种能力”。为了增进我们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提升我们的讲授能力,刘老师依托自己主讲的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自己完整准备好课程的前提下,利用休息时间专门召开组会听我们分享自己的理解,针对我们汇报中出现的问题,刘老师一一指出。等所有同门汇报完后,刘老师还会提纲挈领地向我们示范他的备课思路。在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下,我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更加深刻,语言表达能力也显著提高。——崔晨茜
初来浙大,我担任刘老师的助教,有幸窥见刘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纯粹的师者之心。课堂上,老师从来不会回避学生的提问,更是围绕学生独立完成的汇报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找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此外,刘老师还特别注重在平时的组会、读书会和备课会中教育我,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在做自己的学术时又要经得起追问。老师教学上的用心和科研上的认真,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向前。——龙秀
在刘老师门下学习虽然不满一个月,但有两件事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初次见面老师对新生公开说“在读期间跟我一块吃饭只能我付钱,你们不能付钱”;二是老师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讲清楚这短短十一条,一千字,打开了数十个文档,展示了数十篇相关研究成果。第一件事彰显师德,第二件事传授学习、研究方法。老师用言行给我们立了标杆。——梁国亮
刘老师为人谦逊温和,治学严谨,总是会认真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在学术上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与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刘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循循善诱,教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身为刘老师的学生,我深切感受到刘老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热情,以及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求索、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创新的精神,指引我不断前行。——李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