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院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思政课教师”培养系列活动之“如何讲好高校思政课”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2年04月16日 访问次数:104

46日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思政课教师”培养系列活动之“如何讲好高校思政课”在紫金港西区成均23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召峰教授主讲,学院多名硕博参与。

刘召峰老师以《何为“资本”》与《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两个章节为例,给同学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在备课和教学上的技能和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讲“理”

 “什么是资本?”刘召峰老师以一个问题导入课程,让学生思考“资本”和“钱”,“资本”和“资源”之间的差别,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随后,刘老师以“资本是关系”、“资本是特定的剥削关系”、“资本是被假象掩盖了的剥削关系”为层次,展示了一堂逻辑严密、逐步深入的原理课。最后,刘老师评析了“风险投资”“人力资本”等否认资本剥削的说法,让学生不止于明理,更与当代社会实践相联系。在课堂小结环节,刘老师梳理了本节课主要内容并推荐了阅读书目,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巩固提高。刘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一堂层次清晰、环节完整、学理性与趣味性兼得的原理课。

随后,刘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讲“理”。一方面,要讲清知识点,作为授课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理性极强,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经典著作来说明知识,讲清道理,以“理”服人。第二,教学设计要注意启发性。在备课环节,要注重授课思路的层次性,以“做学问”的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要注意使用“追问”这一技巧,在提问和互动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更要敢于辩驳,直面质疑,在批驳中展现理论魅力。第三,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流行说法入手,用学生在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为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学理性较强的概念和知识以通俗化的表达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讲“史”

刘召峰老师选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节,给同学们讲述了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历史启示。《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但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掌握这个重要法宝的?刘老师以《共产党人》发刊词为课堂导入,追溯历史,讲解了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背景。随后,刘老师以历史梳理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中间势力,二是如何理解对“蒋”政策。最后,刘老师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方法对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理论提升。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于“讲理”不同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更强调通过“历史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讲“史”。要有历史思维,注重具体历史时间的历史过程展示。第二,要注意历史讲解的“聚焦性”。以“小切口”讲解大历史,不能只是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要有重点、并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实事求是,问清是非。第三,历史课更是思政课。要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旨的大学历史课,兼具历史特点和思想性,在授课中要注意在具体历史事件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

最后,刘召峰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讲“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讲“史”,但他们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课”,作为思政教师队伍的储备人才,同学们要以历史为教材,以实践为素材,以时代为题材,讲好理论知识,讲好使命责任,承担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闻中心

文字:张晓丽

图片: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