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1期)

编辑: 时间:2022年03月01日 访问次数:290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1、《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的方式》

作者:刘同舫

期刊:《哲学研究》2021年第12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需要以恰当的方式面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实践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但其自身也内蕴“理论阐释”与“实践行动”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实践”关系的本体论中呈现出来。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张力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采取两种看似矛盾却符合其理论特质的方式面向实践通过拉近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回归实践、切中实践”的方式,对研究中日益脱离实践的纯粹理论旨趣和“停留于文本”的抽象逻辑演绎取向加以纠偏与拨正,进而确立理论服务实践的宗旨意识通过“拉开”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立足实践、跳出实践”的方式,对理论研究沦为实践附庸的现象加以反思,以理论作为“解释世界”的依据和“改变世界”的导向,进而推动实践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是基于科学有效的方式不断推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2、《技术进步中的劳动正义困境及其现实效应》

作者:刘同舫

期刊:《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2

摘要:技术进步使得技术性劳动成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利所必经的路径。技术性劳动资源与具体生产过程分布的不公正对社会正义产生了冲击孕育于其中的劳动正义被迫衍生出与资本生产需要趋向一致的价值取向造成现代社会诸多领域的正义价值彼此分离、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共识难以达成。技术进步的深入使得劳动正义遭遇的困境能够通过扩展劳动的技术性偏向得到自行消解。但这种消解方式植根于技术进步对劳动正义中的规范性与事实性、抽象性与现实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且在具体的技术性劳动过程中忽视了事实性与现实性维度的基础地位加深了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根深蒂固的非正义性难题。劳动正义价值的真理性与现实性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及其实现》

作者:刘同舫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2

摘要:如何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一项事关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不可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难题。通过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功能和教学方法来寻求破解难题的路径:在“何以特殊”即课程定位问题上,既需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也需要发挥其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和厚植学生人民情怀的感化功能,又要倚重其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境界;在“讲准什么”即把握教材主题的问题上,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教材知识内容及其蕴含的价值意义为基本遵循,教材内容的思想“文本性”与知识体系的现实“开放性”要求教师立足“原典”又跳出“原典”,从总体上对教材精神的精准化把握和创造性解读来丰富教学的实质内容;在“如何讲好”即思考教学深度的问题上,需要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王”的理念,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补,使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和科研的双轨并行来为教学活动注入鲜活、丰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此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育人的质量。

4、《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学的整体育人效果——基于2021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材价值观内容的分析》

作者:张彦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2

摘要:价值观教学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重要主线。2021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材对价值观内容的基本要义和展开逻辑作出了重要调整呈现出各有侧重、各具风格的特质性区别和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同构性联系。在2021年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促进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树立自觉的教材和课程边界观、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学的整体育人效果。

5、《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内蕴与发展——基于对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

作者:张彦

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6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历经2015年、2018年、2021年三次修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逻辑做出了重要调整,其“四观四块”的趋势愈发明朗,呈现出理论表达更加透彻、知识传授更加系统、价值引领更加鲜明、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修订特点和发展走向。在2021年版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将教材的展开逻辑转化成教学的实践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讲全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讲立体、依据教材内容善用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政课堂。

6、《1949年美国新闻人托马斯西藏之旅探析》

作者:程早霞王晓亭李芳园

期刊:《美国研究》2021年第6

摘要:1949年夏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评论员劳威尔·托马斯与他的儿子小劳威尔·托马斯一同入藏,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最后进入拉萨的两位美国人。自称为当时美国最有影响力新闻人的托马斯在拉萨与达赖喇嘛及噶厦官员会面,搜集有关西藏政治、地理、宗教、文化的一手情报,带回达赖及西藏噶厦给美国总统及国务院的信函,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美国政府与拉萨之间的重要信息通道。托马斯父子扮演了美国政府特使、情报官、谬误西藏话语制造者与传播者的角色,是美国新闻人与政府特殊关系的一个范例。

7、《中国共产党百年扶贫工作的学术史回望与梳理》

作者:付文军

期刊:《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12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创造了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奇迹。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扶贫工作展开了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主要内容、核心特色、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等话题产出了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念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理研究为顺利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学术支援,又要加强机制构建为推进“后贫困时代”的扶贫提供动力源泉。可以料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将在21世纪迎来新的突破。

8、《论国家主义正义义务观及其批判》

作者:伏佳佳

期刊:《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6

摘要:近十年来,全球化不再是国际政治中普遍必然的目标,围绕正义义务的国家边界论争也日趋热烈。在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话语张力下,国内正义、全球正义、国际正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明晰的。尤其在全球性危机频发和保守主义升温的情况下,国家主义正义义务观逐渐成为逆全球化政策的理论依据和价值规范。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曾经为正义义务观打下普遍主义和先验主义基础的政治自由主义成了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国内正义的特殊性和偏爱同胞的正当性则正在成为当代保守主义政治的理论主张。

9、《恩格斯批判错误思潮的方法论特征》

作者:靳思远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摘要: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洞见,马克思主义是在与错误思潮的交锋中获得发展并彰显其魅力的。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中廓清了种种理论迷雾,也在笔调明快的论战中澄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使得恩格斯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彰显出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恩格斯在充分占有材料与科学分析材料相结合、逻辑深刻性与表达大众化相统一中批判错误思潮,映现了方法论的科学性。恩格斯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立场,批判其革命过时论的谬误;揭穿了“讲坛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假社会主义谎言,批判其改良主义的谬误;揭开了“青年派”机会主义思潮的冒险主义面纱,批判其教条主义的谬误,体现了方法论的批判性。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错误思潮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不同表现,以整体视野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谬误,以多元视角全面深入揭示“讲坛社会主义”者洛贝尔图斯对剩余价值界说的谬误,以系统思维全方位考察“青年派”机会主义者的非马克思主义方法谬误,彰显了方法论的综合性。重温恩格斯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并分析其方法论特征,对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社会思潮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0、《从“读书”到“从戎”——抗战时期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庞毅

期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年第6

摘要:抗战以来,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始终以救国为中心,但由于抗战局势以及大学生处境的变化,又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转变。抗战初期,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在浙大西迁过程中,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努力读书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为地方服务。当发现大学生对前线也有助益后,又积极支持浙大学子为前线服务。到抗战后期,因为兵源素质提升等原因,竺可桢转而主张大学生投笔从戎。

资料收集及整理:谢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