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院动态

中华文明深厚积淀,时代精神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专项”寒假社会实践团总结

编辑: 时间:2022年02月28日 访问次数:133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历史脉络看,即使朝代更替、兴衰更迭,文化脉络从未断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赋予文化传承不竭的生命活力。从发展演变看,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的地域特征、多民族生长繁衍的共融特性,铸就了文化形式多元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鼓励青年学子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实践团召集了11位来自不同省市的成员,以“中华文明深厚积淀、时代精神守正创新”为主题,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开展家乡文化寻访调研活动。

寒假伊始,来自611市的11名成员结合自身兴趣、家乡地域特点、风土人情特色,各自选定调研主题。每位成员的调研主题因地域不同、视角不同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特内蕴。从内蒙古乌兰牧骑到重庆奉节诗歌文化,从青岛城市文化到广西两江板凳龙,从浙江坎门鳌龙鱼灯到越剧的发展与变迁,从合肥包公文化、温州永嘉学派到戚继光抗倭文化,从舟山渔民画发展现状到传统汉服文化传承创新,全队实践内容呈现出南北交错、古今交织的总特征。团队成员们依据寒假春节时间节点制定了实践计划,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现场采访、文献调研等方式,充分利用有限时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呈现文化发展现状、探究未来发展路径,形成11份调研报告、11个文化短视频、11堂思政微课4篇微信宣传稿,为家乡文化的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个人力量。

成员杨凯歌体验传统汉服制作

 

成员张锐探访永嘉学派馆

谢雨欣以广西两江板凳龙文化为调研对象,在寒假期间走访了板凳龙文化传习基地,并有幸采访到了传承人谢龙妹老师。经历这次寒假实践,她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价值和大学生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选择也趋于功利化,这类在大多数人们眼里‘没有前途’的传统艺术,却仍有人一直在不辞辛苦、不求回报地坚守着。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以初心致传承’!身为曾经的板凳龙小演员之一,如今成为大学生的我,用笔、用相机记录下它的发展状况,去发现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当地政府、传承人各方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也算是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遗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吧!”

非遗传承人谢龙妹老师接受采访

两江板凳龙实拍图

对传统文化前途的无奈、对传承者坚守精神的感动在团队成员间得到了共鸣。调研坎门鳌龙鱼灯的盛品钧也表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非遗传承人许振老师对于这一项艺术形式经久不衰的热情。许老师从鳌龙鱼灯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坚守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依靠数字新技术实现了对鱼灯艺术的新发展,尽管这一努力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鱼灯的传承与发展。纵使时代变迁,人们对鱼灯及鱼灯舞的热情也大不如从前,但许老师仍然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后来人诠释这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动容。”

非遗传承人徐振老师接受采访

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一个共性问题,诸多传统文化已经在传承与传播方面遇到现实问题。通过现场访谈采风和查阅文献资料,团队成员经过深入思考,针对文化生存困境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个人建议。其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创新”——是否需要创新?在哪方面创新?怎么去创新?在创新时如何保留文化“本味”?时光荏苒、春去秋来,传统文化虽然不是时代的主角,但蕴藏其内的伟大精神生生不息,这些伟大精神所具有的力量历久弥坚,依然能够影响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让这种伟大精神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光芒,重塑生命力。

内蒙古乌兰牧骑珍贵合影

周雪琴老师正在创作渔民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为青年学子,我们要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文字:陶梅|许敏明

图片:“美育专项”实践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