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支持计划”结项答辩会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0年04月15日 访问次数:786

4月11日下午,浙江大学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思睿观通”学术坊第六期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支持计划”结项答辩会在线上如期举行。出席本次答辩会的评审专家有刘召峰教授、代玉启教授、吴旭平副教授和“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包大为老师。党委副书记徐晓霞老师出席活动,答辩会由19级博士研究生何宛怿主持。

01项目负责人汇报

本次申请结项的共有四支团队,由项目负责人依次进行答辩。首先,2018级博士生程丙从项目概况、研究建树、研究短板和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课题“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研究”进行汇报。

刘召峰教授就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提问,并从科研汇报要求的角度指出答辩同学应以呈现核心观点为主,将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落到实处。

吴旭平副教授从课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建议课题进一步比较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与唯物史观成熟期的人民主体思想。

包大为研究员为课题接下来的延拓探究推荐了相关书目。

2017级博士生马亮亮围绕课题“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进行汇报。

代玉启教授针对“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异同点进行提问,并指出课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刘召峰教授建议课题在“仪式发挥功能的作用机理”方面继续深入挖掘,明晰仪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作用机理。

吴旭平副教授指出拓展理论视野的重要性,课题成员可借助跨学科思维寻求理论基础。包大为研究员建议课题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仪式教育加以区分。

2018级博士生施冠男从课题开展过程、主要成果、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等方面对课题“马克思理论中的生命政治及其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研究”进行汇报。

刘召峰教授指出应进一步梳理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概念,阐明资本对生命的掌握情况。

吴旭平副教授从生命政治和人类解放主体的关联进行提问并交流。

包大为研究员认为课题需要澄清“生命政治”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并要注意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观点予以公允的评价。

2018级博士生徐苗就课题“《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遭遇‘物质利益难题’前后的思想对比研究”进行汇报。徐苗重点汇报了研究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以及化解方式,清晰地展现了研究进路。

刘召峰教授建议课题成员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各个思想阶段面对的不同“难题”,丰富研究内容,深挖研究内涵。

02包大为研究员点评

在点评环节,包大为研究员肯定了各位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他们有勇气、有胆量,能够克服研究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直面学术难题,追寻学术理想,其精神难能可贵。

同时,包大为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期许,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研究中能厘清学术概念,弥合学术思想的断裂问题,融合交叉学科的内容,探寻学术研究对当代中国以及对世界的意义。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包大为老师希望同学们珍惜当前在学术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获得的经验,未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03代玉启教授总结

最后,学院院长助理代玉启教授对本次结项答辩会进行总结。代玉启老师鼓励各位硕博研究生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学术资源,明学院之良苦用心,立学术之远大志向。针对当下疫情期间的“宅家”学习,代玉启老师希望各位同学牢记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多读书,勤思考,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争取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新的进步。

包大为研究员

刘召峰教授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希望同学们不辜负学院提供的科研支持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昂扬的姿态、高扬的斗志、飞扬的才思,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再接再厉,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丰硕成果!

(图文|陈敬芝 蒲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