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

编辑: 时间:2019年06月19日 访问次数:461

20196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第十次读书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1125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为《资本论》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我院博士生陈婧洁领读,刘召峰老师做补充性解说,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余名师生参与。

陈婧洁首先带领大家通读了《资本论》第三章第一节《劳动过程》,指出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疑问的句子。陈婧洁首先介绍了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全篇内容。陈婧洁说,《资本论》第三篇从劳动力的使用谈起,先分析一般劳动过程,再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二重性,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就既具有物质生产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性(生产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形成过程(创造价值)的规定性。



刘召峰老师表示,作为原料,可以既是上一个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个劳动过程的条件,马克思是把物放在动态的劳动过程中,来考察这个物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它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刘老师强调,我们要注意区分物本身的性质和物在一定的社会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同样的东西置于不同的关系中会发挥不同的功能,它具有不同的属性,我们要在关系中来把握物的属性,而不是就物本身来把握它的属性。针对有的同学在“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上的困惑,刘老师解释说,就劳动过程而言,马克思把它抽象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这里他没有考察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考察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是处于何种社会形式下,只是就一切劳动最一般的特征来谈的。刘老师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产生之初还没有使生产方式本身发生变化,“劳动实质上从属于资本”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一个比较高的发展程度,在那个时候,才有所谓独特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这个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使得劳动在实质上从属于资本了,即实现了从形式上的从属到实质上的从属的发展。

刘老师说,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它所显示的特殊现象可以理解为,劳动过程和劳动过程的产物都是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产品的死的要素”是指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产品的活的要素”是指劳动力本身,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获得了工人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但劳动力本身也被资本家看作是“死的要素”。马克思在这里的论证逻辑是,先论证“死的要素”即生产资料和“活的要素”即劳动力本身都属于资本家,再论证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消费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力的劳动过程也属于资本家,因而劳动过程的产品属于资本家。刘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虽然《资本论》第五章的题目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但马克思在叙述过程中实际上讲了三个层级,即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虽然没有将价值形成过程写进标题中,但在叙述的过程中,是将它作为一个阶梯来论述价值增殖过程的,因为价值增殖过程只不过是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一定点的延长。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要谈劳动过程,是想从逻辑的意义上来说明,价值增殖过程是要在劳动过程上添加一些东西才得以可能,而劳动过程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马克思实际上是想用这样一种逻辑来说明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的历史性,或者说,在与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相比较的意义上,方能彰显价值增殖过程的独特性——价值增殖过程不仅具有劳动过程的一般特性,而且具有它的特殊性。刘老师说,“生产一般”是必要的,但仅用“生产一般”是不可能了解任何发展阶段的生产的,所以要考察一定社会形式的生产。刘老师指出,在活动开始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目的存在于人脑之中了,这就是动物的本能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别。卢卡奇认为,劳动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在本体论意义上,人类的社会存在与人的目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劳动本身内含着“目的设定”。

针对“劳动对象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刘老师表示,劳动者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变成了对象化的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相对应的是活劳动,活劳动在使用过程中,对象化了自己,生产出来半成品、产品,这就是对象化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就由活劳动的形式变成了对象化了的形式,即活劳动变成了对象化劳动或者说活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了。刘老师还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相对应的,流通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使用价值的生产上。生产性劳动必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如果只是使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得以实现的话,那么加进去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另外,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看,也存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差别。倘若生产自用品,它就不是商品意义上的生产性劳动。刘老师还通过介绍自己的相关论文讲解了生产劳动的三个层次,即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商品的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刘老师说,是生产劳动一般,不一定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也不一定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既是生产性劳动,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还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



接下来,陈婧洁带领大家阅读了《资本论》第三章第二节《价值增殖过程》。刘老师指出,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同一劳动之间是有差别的,劳动既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刘老师强调,生产资料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并不就是资本,劳动也并不就是雇佣劳动。只有在劳动力商品的前提下,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同时也就是货币所购买到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工人的劳动也才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对于如何理解“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这句话的含义,刘老师说,“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指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一种流通过程或商品交换过程,“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指价值增殖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而不是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价值增殖是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被买卖之后,劳动力发挥了它的使用价值,才创造了新价值,创造了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买卖劳动力的流通过程是劳动力实际发挥作用的生产过程的前提和准备。

读书过程中,刘老师还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产品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名牌产品和专利的价格是否垄断价格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本次学术活动使参与师生们受益匪浅。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 陈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