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专题专栏  媒体聚焦

[浙江大学报]动起来!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角

编辑:admin 作者:柯溢能 时间:2017年04月10日 访问次数:685

    上学期末,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中心的四位老师再次带着学生来到浦江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这次的教学主题是“五水共治”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原本不那么生动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包括浦江在内,浙大已在全省建立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亲临现场,请当地党政干部现场讲授,使思政课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种难点和挑战提供了可供推广的解决方案。
  
挑战:理论停留在书本,无法感知新理念新实践
解决:不脱离时代,让学生感受理论解释力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最大的魅力是历史穿透力,最大的动力是现实解释力。2015年3月浙江省委确定浦江作为全省第一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的试点县,从样本角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间的关系,解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以后的浦江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之后的几年,傅夏仙老师就选择在这里开展“概论”课的现场教学,原本的2个课时延长到了一整天。一天里,老师和同学们要走访几个村庄,既参观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名村,了解浙江省在农村文化保护方面的主要做法,又了解农村的新业态民宿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同学们还参观新光村的青创园,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与创客们围绕创新创业话题展开讨论。一位同学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我亲身体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社会本身就是课堂,通过现场教学,可以将最新理论与最新实践对照起来学习,同学们在感悟中学习,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傅夏仙老师说:“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浙江的生动实践对接起来,使课堂内外两个场景得到交汇,理论就有了鲜活的生命,也就具有了说服力,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表示,时代之变、受众之变,呼唤着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推进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是对重大课题的有益探索。
  
挑战:教师满堂灌,学生低头频刷机,“不吃思政课丰盛大餐”
解决:拒绝说教,让学生抬起头

    这些新办法新思路新改革,让浙江大学的“概论”课人气不断上升,同学们对课程评价的标准,由过去哪位老师给的成绩高,转为哪些老师上课有新思想、新理念。
  从全国来看,不得不承认随着学生口味提高,对课程期望不断增长,常常导致在有的高校,思政课往往成为“用脚”投票的重灾区,不少同学认为随便“水”一下,上课刷刷手机就能过去,不用花太多力气就可以轻松过关。
  改革后的浙大“概论”课所有教学课堂全部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研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全部以专题形式呈现出来,各个教师结合自己专业特长认领不同专题,然后组成教学团队进行团队授课,平均每四位老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进行课堂教学。“这相当于‘学生点了一盘菜,我给他端上来四盘’。”傅夏仙老师说,专题化教学可以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该教研中心潘恩荣老师说:“原来教学是我的短板,如今专题化的课程教学对我们年轻老师的帮助特别大,这两个学期我的课堂教学评价都是优”。
  实施教学改革以后,2014年至2016年“概论”教研中心先后有4位教师获得学校优质教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有2位就是年轻教师。高永老师还同时获得2016年浙江省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他认为:“通过团队成员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给自己的帮助特别大”。
  为了拓展思政课的教师资源,“概论”课上积极实践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每学期都有省内外各级符合条件的党政管理干部走进课堂给本科生直接授课。“当时有很多人劝我思考搜救失败带来的后果,但是我的理念中认为,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不能用功利来计算。”2016年初,金华市浦江县三名失踪儿童的搜救牵动着人们的心,几个月后,浙大的同学们在“概论”课上听到了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当时的所思所想,深刻体会到基层干部的执政理念。一位听课的同学说,“一桩桩实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基层实践中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堂教法上通过精耕细作,着力改变大水漫灌的方式。让学生抬起头认真上好思政课,了解当代中国发展进程,认同中国的发展实践,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挑战:考试“背多分”,全考记忆力
解决:综合考察,让学生动起来

    “概论”课上,同学们总是自觉的按照自己所在的小组前后就坐,根据课程安排开展讨论。“萨德入韩”“人工智能”“共享经济”这些即时性的社会热点就在大家课堂上热烈讨论。
  改革后,“概论”更注重过程化考核,期末考试只占了40%。有别于以往高校思政课“死记硬背的知识”,浙大的思政课老师课前都布置相关阅读资料、随堂讨论的题目,设置专门的实践课题,让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
  管理学院2015级张源和她的小伙伴们就利用了近两周时间,完成了傅夏仙老师关于两会专题的调研作业。
  受到全国两会中浙江籍代表的提案建议的启发,张源团队瞄准了“无现金社会在浙江的实践与展望”进行调研。小组开展了50余人次的访谈,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中国和北欧国家在货币无纸化方面的进展。“我们发现,特殊人群的使用与支付的安全隐私问题是现阶段无现金支付的瓶颈。”张源在“概论”课上展示调研成果时说,“我们认为浙江在互联网支付中的实践经验在全国具有启发,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这样的调研既是专题课程作业,也对同学们开展浙江经验的案例教学。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感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表现。”傅夏仙老师说。
  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案例调研、观点分享等有效教育形式引入“概论”课教学,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自由表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概论”教学改革,将更多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行动中读懂中国。


文/本报记者 柯溢能

(2017年4月7日 《浙江大学报》03版)

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