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两点,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所主办的学术沙龙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1125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彦教授作评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怀玉作了“社会主义如何让人栖居于现代都市?——列斐伏尔《都市革命》一书译后感言”为主题的报告。刘教授以《都市革命》为文本,阐述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引申出的方法论意义、英美德法等国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概况,回答了哲学家如何看待社会、列斐伏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何看待现代都市社会的问题、中国语境下如何看待都市社会问题。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对列斐伏尔思想的研究现状。对列氏的研究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970年代由哈维发起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1980年代洛杉矶学派埃德加·索亚的后现代地理学、21世纪以来更全面地涉及全球化、城市化、国家空间、生态运动的研究;长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七组研究模式:都市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系列、整体与专题研究列斐伏尔思想系列、运用理论方法研究现实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与全球化发展批判问题研究、差异性的空间政治理论研究。刘老师认为从现代性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到后现代的都市社会日常生活的空间批判理论家与节奏分析思想家,这是列斐伏尔一生哲学思想发展主线,也是西方研究其思想的脉络。
接下去,刘教授主要从都市空间问题域的发现与城市马克思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都市革命》一书的基本结构思路与观点、列斐伏尔作为城市马克思主义的空想家与左派海德格尔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城市权与中国梦四个方面谈了谈他对列斐伏尔的《读书革命》解读以及翻译感受。《都市革命》一书试图预言都市社会的到来,列斐伏尔试图研究比街头革命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他从现象学角度将时间空间化,成为“在场”的“不在场”。列斐伏尔发现,空间而不是时间已经成为今天资本最重要的统治工具,特别是现代国家的暴力统治成了一种绝对的政治空间,列斐伏尔可以说是都市空间哲学问题的第一推动者。而“从城市到都市革命”的路径,列斐伏尔认为都市是一个潜在的未来的社会现实,是无限接近的具体现实。在这里,列斐伏尔提出了《都市革命》的研究核心问题——都市总问题式。当然,列斐伏尔的观点也有很多争议。如卡斯特认为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是一种乌托邦,过于理想化;哈维认为不能把都市当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分。
最后,刘老师提到了城市权利与中国梦这个现实问题。城市权利是创造日常生活、是参与创造城市作品,城市权利不仅仅涉及获得城市的形体空间,同时也涉及到获得城市生活与参与城市生活的更为广泛的权利,涉及平等使用与塑造城市的权利,居住与生活在城市的权利。中国梦是共享社会主义的城市生活权力。中国梦绝不等于是每个人都有住宅而是每个人都有进入城市的权利,这不是个人的私人的商品所有权财产权,而是集体的幸福安全的城市生活权利。
讲座结束后刘怀玉教授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彦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点评:刘教授长期研究列斐伏尔,为大家呈现了一种典型的研究方法径路;对于“空间化”问题的重视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当然对于列斐伏尔是否存在“过度解释”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刘怀玉老师关于世界图景中地理边界的消解、去地域化等观点有助于全球化的问题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问题的理解,对在座师生很有启发。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而深刻,在座的同学们表示填补了时空问题、城市问题的知识空白。至此,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十九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团队 金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