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文化之旅——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暑期英国访学记(五)

编辑: 时间:2019年08月03日 访问次数:654

七月的尾巴已露,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访学团的英国之旅也进入了尾声。如同牛津大学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所言,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在每件事情上对卓越的追求,第二是自由而公开的辩论。在牛津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同学们体验到了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协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帮助大家在根植本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多元能力,拓宽了国际视野。

一、我们学了什么?——牛津教授现场授课

727日上午,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的历史学Steven Gunn教授带来主题为“英国历史上的牛津大学”的讲座,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牛津大学自1167年成立后在哲学、宗教学、神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历史沿革,并以12-21世纪英国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例,突出牛津大学在英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Steven Gunn教授还对牛津大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牛津大学在保持目前世界大学中领先地位的同时,必须保持教学与研究、大学与学院、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以及社会捐赠与国家资助等方面之间的平衡。

Steven Gunn教授:“英国历史上的牛津大学”

729日上午,Andrew Goudie教授(牛津大学前副校长)为大家带来了“全球变暖与人类的影响”的主题讲座。Andrew Goudie教授探讨了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国家气候委员会给出的报告对未来数据进行了预测。他认为,全球变暖的进程难以阻挡,我们应更加关注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后果,例如永久冻土和冰川的融化、干旱的加剧、极端事件如飓风和风暴潮发生数量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等等。Andrew Goudie教授引用Paul Crutzen提出的“人类世” (Anthropocene) 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活动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人类的力量甚至超越了自然本身,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环境。Andrew Goudie强调,人类不应忽视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率变化而导致的重大环境变化,我们在治理温室效应的同时,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工厂建设、每一块耕地的开垦都与大环境息息相关,而不应将建设与治理割裂开来。

Andrew Goudie教授:“全球变暖与人类的影响”

二、我们做了什么?——小组课题成果展示

 730日上午,在经历了选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思路和开展实地调查后,各课题小组进行了最终的成果展示。汇报课题共包括“英国在线支付”、“英国空气质量”、“牛津昆虫传粉”、“少数族裔”、“未来的工作”、“塑料污染”和“英国车道设计”7个主题。“英国在线支付”课题组介绍了中英商家对在线支付的看法和认同度,认为英国网络设施和人权问题是其发展在线支付的主要障碍;“英国空气质量”课题组调查分析了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污染物,对英国空气污染治理方面提出建议。针对传粉昆虫数量不断下降的问题,“牛津昆虫传粉”课题组认为,在珍稀传粉昆虫飞行距离内应建立小块绿地,以提高传粉效率和质量,帮助传粉昆虫不断繁衍;“英国车道设计”课题组通过对牛津大学和长沙大学城自行车骑行者安全防护现状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英国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连接在一起是其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国的自行车骑行者则需佩戴安全头盔,做好防护措施。

小组汇报

同学提问

三、我们收获了什么?——结业、颁奖与庆祝晚宴

 730日下午,牛津大学暑期学习交流项目结业及颁奖仪式在玛格丽特夫人学堂的 Simpkins Lee Theatre 举行。结业证授予仪式庄重而热烈,全体同学都准时盛装出席,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喜悦的神情。本次暑期交流项目共有三个小组获得优秀课题组奖,其中我院朱元南、韩沁钊所在的“牛津昆虫传粉”课题组,刘振营、韩伟、姚立兴所在的“未来的工作”课题组,以及郑玥、何宛怿、李岩所在“塑料污染”课题组所展示的成果被评为优秀。随后,牛津大学主办方展示了我们十多天来的学习生活照片,认真学习的场景、激烈讨论的情形、滑稽搞笑的瞬间等一一重现,掌声和欢笑声在礼堂中回荡。

盛装出席

牛津昆虫传粉”课题组

未来的工作”课题组

塑料污染”课题组

回顾在牛津大学的点点滴滴

当天晚上,我们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 (St John's college Oxford) 的餐厅举行结业庆祝晚宴。圣约翰学院有100多位学员和院士,它所开设的专业几乎涵盖所有大学设置的专业,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就毕业于该学院。古老深沉的建筑,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的积淀。正装出席的同学们按照英国正式晚宴要求用餐、交流,深入体会了中英饮食文化的区别。

结业庆祝晚宴

四、我们参观了什么?——临行前的参观

731日上午,我们在离别之际来到潘迪生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参观。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成立于20085 月,该中心汇集了牛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学者,从语言文化、思想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规、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是英国及欧洲最大规模的中国研究中心。

马院学子于潘迪生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合影

进入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之后,同学们跟随中国中心的聂洪萍老师参观教室、花园和图书馆。行走在中心大楼中,我们发现在中国中心建筑墙面上刻着《中庸》的治学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充分展现了中心严谨求实、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在花园中,我们放慢脚步,呼吸着空气中的果香味,品尝这里香甜的桑葚。在教室中,聂老师为大家介绍了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的研究发展方向,她强调中国中心主要从汉学发展到当代中国研究,包括法律、政治、环境等,主要采取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图书馆,同学们认真浏览中心收藏的汉学图书,徜徉在书海中,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聂老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挂在墙上的一张中国航海图,这张航海图直观呈现了明末闽南人的航海成就,其价值和意义堪比《郑和航海图》,填补了古航海地名研究领域的空白,是“首张中国航海总图”、中外航海史上“石破天惊的发现”。结束参观之后,聂老师亲自将自己所著的图书赠给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纪念。

聂洪萍老师赠书于浙大马院

至此,在英国为期两周的访学之旅正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在牛津的点点滴滴,将串成记忆的珍珠项链,珍藏在百宝箱中,铭记永远。


(图片访学团)

(文字尹江燕  郑玥  姚立兴  施冠男  韩沁钊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