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2期)

编辑: 时间:2024年03月05日 访问次数:346


  1. 《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运用的辩证法

丁堡骏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年第11

在马克思为《资本论》及其手稿所撰写的序言和跋中,凡是马克思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地方,马克思同时就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反映这个研究对象,也就是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反过来,凡是马克思阐述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地方,马克思也一定是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结合进来,就特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和反映来谈政治经济学方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实实在在地运用于《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中的科学方法。它有黑格尔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一般形式,更有唯物主义以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形式。不过,马克思并不追求在《资本论》之外建立自己的辩证法体系,因为马克思坚持认为在《资本论》这样的实证科学面前作为哲学的哲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都必须在生产方式建设中探索辩证法新的社会实现形式。任何简单化或神秘化辩证法的说法,都不利于理解《资本论》的思想理论内容和方法,都会误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 可通约性与经济核算:评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批判

丁堡骏;夏鑫雨 《经济纵横》 2023年第12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著名的可通约性诘难:从“人的行动学”出发,米塞斯认为经济领域目的与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经济行动具有可计算性,后者则要求经济产品具有可通约性,而货币是唯一可赋予产品以可通约性的交换工具。米塞斯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扬弃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构想是不可行的。这种诘难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思维陷阱。在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上,米塞斯将价值规律视为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节约劳动时间的唯一实现形式,从而错把货币核算视为最精确的核算方式。在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上,米塞斯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生产方式,从而错把产品的可通约性视为社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处理劳动与货币的关系时,米塞斯没有追问货币形式的起源,从而错把货币视为商品具有可通约性的原因。


  1. 当代中国关于资本本性的争论剖析——基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

刘召峰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1

我们有必要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来观察、剖析当代中国学者关于“资本是否具有二重性”的争论。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批判了混淆物质要素与资本的“拜物教观念”。马克思“资本不是物”的论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在资本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资本是不是具有二重属性”,而在于“生产要素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究竟是什么属性才使资本成为可能”。资本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产业资本才转化成了“生产要素”。


  1. 商品世界的物化现实、社会认知与行为逻辑——对马克思与若干后世研究者的拜物教批判的比较分析

刘召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3卷第10

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批判指向。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批判忽视了马克思与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视角上的本质差别。广松涉把物象化这一客观的社会存在理解为人们的误认,是错误的。在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人们是在颠倒的关系中生存,而非在歪曲的意识里生活;支配人们行为逻辑的不是能否看透的社会认知,而是现实的、客观的社会关系。齐泽克基于知与做的不一致而对古典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不能成立。就拜物教批判研究而言,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是首要的基础性工作。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建构与阐释

段治文;张晓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3卷第10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需要突破以往的西方现代性解释框架,进行新现代性构建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构建要在“反思—批判—建构”的逻辑框架基础上实现对西方现代性话语体系的借鉴和超越,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要立足于中国场域,彰显东方逻辑,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华文明的实践样态,最终形成以新现代性为核心概念,以实践理性、共同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理论样态,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体人民为中心为本质属性,以多元协调、整体推进、叙事多样为实践特征的新现代性阐释框架。


  1. 数字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风险及其应对机制

严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10-15  2023年第53卷第1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解释权与表达权的直接体现。数字化时代带来了话语建构载体、话语传播主体及话语表达方式的变革,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与影响力、解释权与公信力以及表达权与吸引力都面临严峻挑战,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的风险。数字化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在探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变与不变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保障话语价值导向,抢占各类话语传播渠道;二是坚守话语根本底色,优化话语内容表达方式;三是彰显话语建构主体,整合多元话语传播主体。


  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

刘同舫 社会科学战线 2023-12-01  2023年第12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行阐释,有利于我们在把握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担当。从历史语境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契机和顺应世界历史变化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从历史方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通过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生命力并发挥其世界性影响作用,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表征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的基本取向。从历史方法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根本上依赖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自觉把握,需要在坚持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主的前提下对“两个结合”展开深入的探索,在实践方面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1.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命题的前提反思  

刘同舫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10-20  2023年第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构想的最高原则和本质特征。就逻辑关系而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充分条件和逻辑前提,这一论述不能够反向表达;就历史发展而言,马克思深入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地基,阐明了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与“消灭私有制”之间的必然关联,“消灭私有制”构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揭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历史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既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奋斗目标和时代价值的理解,也有助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1.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刘同舫;张乾 思想战线 2023-11-15 2023年第49卷第6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累积了必要条件。从历史语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依据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长期性。无产阶级专政赋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双重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表现为实现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国际关系建构方面呈现为和平发展与超越当下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世界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政治制度创新和政治价值创造的建构意义,在实践中满足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内蕴的国内与国际双重需求,从而推进对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


  1. 从“六个必须坚持”领悟“八八战略”的科学方法论

张彦 人民论坛 2023-11-15  2023年第21

2023年是“八八战略”提出20周年,“八八战略”能够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在伟大的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又是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贯彻落实的,是成功运用系统观念的典范,也是成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典范,具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孕育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八八战略”的方法论自觉到“六个必须坚持”的高度凝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上的连贯性、完整性,指导意义上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


  1. 历史之谜”解答的开启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张彦 秘书工作 2023-09-10  2023年第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在法国巴黎撰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青年马克思首次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尝试解决“历史之谜”的著作。自1932年发表以来,《手稿》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及其逻辑展开

张彦;杨思远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11-10  2023年第44卷第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发展及其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与全面把握,意味着中国文化以鲜明的自我意识超越了普遍一般化的文化发展定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广博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理论内涵、系统的理论表达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如何建设”等一系列关涉文化形态论、文化本质论、文化主体论、文化领导论与文化交往论的最基础、最核心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极具学理性和原创性,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逻辑

代玉启 人民论坛 2023-10-15  2023年第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的独特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肯定成就与发现问题的现实逻辑。面向未来,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自觉提炼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标识性概念,多措并举地引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更需要深入探索人的现代化,在推进世界历史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1. 田野工作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效度和限度

代玉启;赵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8-20  2023年第39卷第4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工作体系得以确立并逐步完善,但在学科研究进路与发展样态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两种研究倾向,即拒斥经验的静态学科研究观和裁剪经验的动态学科研究观。而通过田野工作法获得的经验具有完整性,其秉持的大循环逻辑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应然取向,也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相印证。要发挥田野工作法重视经验的显著优势,推进田野工作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系统展开,就需要突破惯习定势、时空局限、研究区隔等牵制,发挥田野工作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大功效。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代玉启;刘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1-01  2023年第44卷第6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文化为其提供前提定位、基础底蕴、动力支撑、目标旨归。文化是一切活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内容,以价值观和发展观为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本精神支撑、价值选择源泉与显著衡量标尺,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因子,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气质,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转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作为内生动力,为其提供驱动力、革新力、凝聚力、持久力,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想象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还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智慧支撑,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滋养壮大,展现深远持久的价值影响力。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代玉启;于小淳 青年学报 2023-12-25  2023年第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40年的研究积累,充分展现了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归属、动态发展、基本特性等问题的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他所属二级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关系紧密。它应时代需要而产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定位和使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科学性与政治性、社会性共同关注和推进的过程。面向未来,继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研究,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着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1.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付文军 宁夏社会科学 2023-11-06 11:11  2023年第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也是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凸显了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倡议,还要求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并着力塑造人民的“文化主体性”,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助力民族复兴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两个结合”中推进新文化的建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


  1. 作为历史科学的《资本论》——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

付文军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0-15  2023年第10

马克思作为对人类社会有着至深影响的革命家和科学家,已离开世间整整140年了。时至今日,我们谈论和研究马克思,都要回到《资本论》这一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中去。因为《资本论》实现了对“历史科学”的具体呈现和人类文明的科学书写,它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资本论》直面人们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而深刻洞察到了历史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全面剖解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逻辑。不仅如此,《资本论》还充分表露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他始终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脚点而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性批判,并由此提出了摧毁资本机制的颠覆性、革命性方案。《资本论》充分践行了马克思“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革命宣言。《资本论》是宝贵经典,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批判认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都需要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它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仍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


  1. 《资本论》的抽象概念及其历史辩证法意涵

付文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09-15 2023年第9卷第9

抽象就是在诸多的具体中归纳、抽绎出同质化的东西,它是马克思借以考究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方法。对于马克思来说,抽象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展开,还要在与众多具体的深刻交互中全面把握社会规定的本质与规律。直面抽象统治的现实,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的社会化与结构化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后果。资本主体地位的获得与资本权力机制的生成,既使得资本结构化的体制更加稳固,又构筑了无形却严苛、坚固的抽象统治壁垒。鉴于此,马克思积极探寻着抽象的祛魅之法和人类的解放之途。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抽象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强化着自身的统治、构筑着增殖的版图。我们必须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以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良方。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付文军 兰州学刊 2023-11-01 17:48  2023年第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1. 资本逻辑研究的五重维度

付文军;张楚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1-10 07:07  2023年第22卷第4

资本逻辑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而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在资本逻辑的解读过程中,学者们围绕“内在规律说”“增殖运动说”和“双重意涵论”三种阐释进路展现了资本逻辑的理论内涵。不仅如此,学者们还系统梳理了资本逻辑在经济、制度、意识和权力关系运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辩证分析了资本逻辑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即在对资本推动生产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诸如公平正义、生命宰制、不平衡发展等系列问题的实质性批判。在辩证把握资本逻辑的基础上,“瓦解论”和“驾驭论”成为应对资本逻辑的基本策略。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就教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以在理论阐释和现实对接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驾驭资本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为深化21世纪资本主义批判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新局面。


  1. 作为历史科学的毛泽东思想

包大为 湖南社会科学  2023-12-18 16:57   2023年第6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和世界政治格局的伟大社会实践,不仅以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把握真理、改变客观现实的历史科学,也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这一历史科学扎根中国大地的独创性发展成果。毛泽东思想以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致性阐释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方法论体系。通过能动与被动、内因与外因、实验与试错的辩证统一和有效转化,毛泽东思想不仅赋予历史科学立足中国的研究对象与实验对象,更为历史科学开启了通达当代世界与无产阶级的中国道路。


  1. 从思想源头看“胸怀天下”世界观方法论的精神实质

成龙;潘亚宁 新疆社会科学 2023-11-25  2023年第6

 “胸怀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广阔的思维视野和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担当,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自由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深刻认识其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意蕴。“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的继承发展,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批判借鉴,对中国共产党人世界理念的凝练升华。只有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占领思维制高点,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


  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中的儒学价值合理界定

庞虎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11-28  2023年第24卷第6

近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正式起步的,带有外源性的特质。儒学的复兴,增强了中国思想界的民族底蕴,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没有被西方文明所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已不能完全代表今天的中国,“儒化”也不能等同于“中国化”。目前,一些人士过分抬高儒学的“国族意义”,对“中国特色”进行“儒化”解读,反而弱化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活力。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主题变化,始终与时代同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实践同步,才能建构起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三重检验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1. 毛泽东“积累—消费”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启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卢江;黄旭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2-15  2023年第12

 “积累—消费”平衡思想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他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方面思考新中国政权如何巩固发展,指出只有积累和消费实现平衡,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才具有稳定性。毛泽东强调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积累和消费离不开商品经济,共产党人必须学习尊重商品价值法则,使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此外,国家要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都要制定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毛泽东“积累—消费”平衡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战略,对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难题怎么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怎么办,对全球经济格局走向怎么把握,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1. 对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逻辑批判——基于《资本论》的视角

卢江;黄旭 经济纵横 2023-10-15  2023年第10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了系统性危机,表现为由内在关联的、超越一定范围的多领域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影响的整体危机。《资本论》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具有显著的逻辑批判张力。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系统性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逐利本性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终结。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从国内扩张转向国际扩张下系统性危机从可能转向必然的具体机制。资本循环理论刻画了系统性危机在经济领域内部、非经济领域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生成演化路径。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社会因素不断生成。资产阶级执政党的改良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平缓了系统性危机的消极冲击,但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的历史规律。


  1. 作为正义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学境界

余根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1-15  2023年第49卷第6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民主与正义一直处于复杂的关系中。无论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最佳政体”的困惑,还是霍布斯与卢梭对“主权者”之公共性的争议,抑或罗尔斯的“产权民主”之实效性问题,都已说明民主与正义的和解在原有的框架内已很难更进一步。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则可能为这一历史难题提供新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义内涵在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即人民权力。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义结构中,人民作为“真正普遍的等级”是权利的阶级基础;“全过程”则实现了“人民的自我规定”,彰显了制度的实践效力;人民当家作主是良序社会的政治伦理标准,它坚守了“形式的原则就是物质的原则”。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权利与善的统一、自由与平等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义价值。


  1. 公共卫生危机下健康正义的三重辩证关系——从丹尼尔斯“健康的特殊道德重要性”论起

余根雄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3-10-05  2023年第40卷第5

丹尼尔斯是健康正义理论的开创者,他在继承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的“特殊道德重要性”议题。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健康正义探索,应在对丹尼尔斯的审视中实现。衡量健康平等的标准是健康需求主体是否实际“获得”了医疗“机会”,即健康的道德理念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在国家权力承担相应的健康职责的同时,还需个人的道德义务发挥作用,即健康的道德手段是国家事务与个人责任的统一;若要实现一定的“资源分配效率”,则应处理好生命健康与社会发展、个人权利与公共福利的关系,即健康的道德目标是权利与善的统一。


  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核心内容及经验启示

崔浩;郭子璇 观察与思考 2023-10-20  2023年第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变化和党自身发展要求建构新型党内政治文化,以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指向,彰显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系统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和作风文化,使党内政治文化逐步走向定型与成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1.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驱动因素、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崔浩;孙端;唐金武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0-15  2023年第24卷第5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组织团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城市社区的表现形式,它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治理范式,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即价值驱动、行动驱动和利益驱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具有主体结构多元化、利益结构主体化、规则结构体系化的鲜明特征。通过提高城市社区自治效率、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社区治理协同水平、增强基层社区主体凝聚力等,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实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成式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问题及治理

俞鼎;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 2023-10-17 20:02  2024年第42卷第1

2022年年末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驱动了大语言模型(LLM)从“判别范式的弱人工智能”转向“生成范式的强人工智能”的范式变革,并将“强拟人化”特性介入了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场景。这种特性源于实验者长期以反映真实世界对话场景的大型文本数据语料库来训练LLM的结果,所具有的类人心智功能表现出涌现、创制、泛化等特点并衍生了“不诚实拟人化”的新伦理特征,这些又反过来对AIGC社会实验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揭示并解析该实验场景内的拟人化认知倾向滥用、理智德性消减、多元化偏见风险叠加与“实验者效应”非道德强化等拟人化伦理问题,提出应基于“制度-原则-策略-引导”四维视角,来前瞻性构建AIGC社会实验的伦理治理机制。


  1.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赵文心 历史评论 2023-09-25  2023年第5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是“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关切;秉持开放包容,涵育发展动力,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诉求;坚持守正创新,明确思维路线,是“第二个结合”的总体路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与现代贯通起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


  1. 论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政治标准

奚佳梦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10-02 2023年第8卷第5

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评价主张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其中,政治标准应当是第一位的,但不能作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政治标准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政治标准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坚持政治标准既符合人民群众对文艺工作的现实需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坚持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政治标准,要坚定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加强文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的结合,坚持和发展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处理好“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


  1. 辩证性:提升思政课话语表达魅力

靳思远 北京教育(德育) 2023-12-25  20203年第12

话语既是思政课需要关照的理论问题,也是需要聚焦的实践议题。内容为王,表达为要,增强话语表达的辩证性对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在思政课话语表达上需要坚持政治话语学理性阐释与学理话语政治性引领的辩证统一,经典话语时代性表达与时代话语经典性阐释的辩证统一,理论话语生活化诠释与生活话语理论性升华的辩证统一。

新闻中心

资料收集及整理:张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