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人生观及其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编辑: 时间:2023年07月05日 访问次数:10

7月1日,“人生观及其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承办。教育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专家、会议征文优秀论文的作者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编辑、参加浙江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备课会的教师等200余人到场参会。


上午8时30分,开幕式隆重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翔峰,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主持。

宋凌云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强调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我们研讨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紧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在教学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上推出针对性举措,用新时代大学生们听得进、愿互动、能入心的语言提升育人效果。宋凌云还对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的工作以及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了肯定。黄翔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整体介绍了浙江大学办学概况及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沈壮海回顾了新一届分教指委成立以来推进的一系列创新性工作,介绍了系列学术研讨活动的总体部署和重要意义。

主题发言环节,22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围绕人生观教育及其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融入展开主题分享。

首场主题发言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主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余一凡教授分析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人生观教育在内容构成及表达方式上的调整优化,指出其稳定性、系统性、时代性、可读性的具体特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从成长成才“总开关”问题的功能向度、胸怀“国之大者”的目标向度、直面人生矛盾的问题向度、崇尚伟大奋斗的实践向度以及整体性构建的关系向度五个向度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论述;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淑芹教授讨论了人生观教育的正当性,有理有据地阐明人生观是人的价值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树立价值观是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发表了题为《对“人,认识你自己”的一点理解》的主题分享,指出主体对人的本质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构成了人生观的两重本质要素;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东生教授基于对四十年来人生观教育的经验梳理,分别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同学段中的人生观、“三观”中的人生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四观”中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以一个强调、两大症状、三大趋势、四个表现、五大原因概括并分析了数字时代下人的价值选择与主体性建构问题;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斌教授从数字经济时代生存生活方式变革出发,追问数字化生存时代人生意义,并探讨人生观教育数字生态环境的再塑。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筱萍主持。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相关现象及有关问题,提出要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教授着重探讨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和引领作用,指出要用好课堂“主阵地”,厘清青年人生观的“新形态”,讲透人生的“大问题”;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春晖教授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工作,从人生观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融入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抓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用好课程建设的主战场、拓展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路径指向;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刘新玲教授对人生观基本范畴之一“人生目的”及其教育进行理论阐释,分析指出人生目的产生于人的需要,正确的人生目的是自然需要和外在需要的辩证统一,人生价值观为人生目的的确定提供依据;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光焱教授基于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人生观”一章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容结构的梳理,探讨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教育的应然、实然与必然;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嘉教授聚焦当代“饭圈”青年,基于“饭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饭圈”青年的偶像崇拜,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上对“饭圈”青年的人生观进行了具体分析;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建青教授结合对全国一万三千余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董扣艳主持。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习胜教授从青年价值观现状出发,对青年人生观价值观敏感现象进行透视,探讨了价值敏感时代青年人生观的塑造;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云志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观的重要论述,从地位作用、价值需要、着力点和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核心要义;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牛小侠教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观”,对其形成根源及时代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基礼教授以《提升人生观教育的精神层次》为题,对人生观教育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思辨性剖析,提出人生观教育要回归到精神教育;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丽探讨了影响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从而分析了如何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人生观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寒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人生价值理论再探》为题,以学生的困惑作为思考起点,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人生价值的概念界定做了反思;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卢丽珠立足比较思维,着眼国外青年的价值观,重点分析了国外青年价值观发展变迁的总体趋势、具体表现及影响变量;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伍醒教授基于技术的微变革和人生观教育的微特征,提出“人生观教育微叙事”这一核心概念,在反思教育和叙事中探究教学语言的创新之策。

随后,期刊面对面环节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姚明明主持。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级编辑陈娟、《思想教育研究》编辑吴钰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审张永平、《青年学报》主编朱国栋、《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主编杨桂青、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编辑赵畅、《浙江社会科学》编辑戴道昆等七位期刊编辑,分别围绕期刊的历史沿革与办刊理念、栏目设置及其选题范围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使命、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参考性强、实用性高的建议。

研讨会总结环节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主持。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研讨会进行总结。首先,会议内容多元,涵盖人生观的思想史、人生观的教育史、人生观的理论、人生观的结构、人生观的现实、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及其教育的比较七个方面。其次,会议主题意义深刻,沈壮海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聚焦人生观及其教育这一关键的问题、教材重要的一章、复杂的理论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深化这一主题研究提出了工作建议——一是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在研究丰富人生实态上下功夫,三是深化关于人生观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四是构建新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叙事体系。最后,在系列活动要求方面,沈壮海教授对分别对应“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六章开展的六场系列研讨会提出有文、有问、有讲、有集、有推动、有收获这六个“有”的期望。

本次学术研讨会深度聚焦人生观及其教育的相关问题,围绕人生观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融入展开了深入探讨,会议对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促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研究水平提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