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七)

编辑: 时间:2023年03月24日 访问次数:76

31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十七次读书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由丁堡骏教授、刘召峰教授领读,围绕“资本的积累与原始积累”这一主题,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至二十五章进行剖析。校内外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

刘老师首先结合目录,带领大家了解了第二十三章的逻辑结构。在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马克思首先讨论了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随后,马克思讨论了当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即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加时的资本积累。“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随着资本构成的变化,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意味着可变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这意味着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产业后备军的扩大,马克思在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中便提及了相对过剩人口和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指出了资本构成发生变化对劳动力再生产、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基于此,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前四节理论叙述的基础上,马克思在第五节中提供了详实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刘老师还特别指出马克思的修改。在如今《资本论》的通行版本中,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是第七篇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法文版《资本论》中,这两章独立成篇,名为“原始积累”。

接下来,刘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了第二十三章的核心内容

在第二十三章第一节,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总的特征。马克思首先从双重的意义上对资本构成进行了剖析。“资本构成”这一概念的前提是对资本进行“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构成包括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例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来决定的。”为了表达二者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凡是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始终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投入一定生产部门的许许多多单个资本,在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这些资本的一个个构成加以平均,就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构成。最后,把一切生产部门的平均构成加以总平均,就得出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构成。马克思强调,“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积累同剩余产品中整个资本化的部分由生产工人消费或转化成追加的雇佣工人混为一谈”,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而买者购买劳动力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资本,是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了报酬的劳动多,也就是包含一个不花费他什么,但会通过商品的出售得到实现的价值部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还总结了作为所谓“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即“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

在第二十三章第二节,马克思说明了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资本不变部分的那个价格要素的相对量,同积累的增进成正比,用来支付劳动或代表资本可变部分的另一价格要素的相对量,一般同积累的增进成反比。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构成上的变化。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的集中和资本的积聚。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膨胀成很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人手中丧失了。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竞争和信用——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也以同样的程度发展起来。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通过建立股份公司也可以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在第二十三章第三节,马克思探讨了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资本积累最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通过前两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资本的组成部分的量的变化表现在人口规律上便是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刘老师强调,马克思的人口规律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的根本对立在于,马克思是联系生产方式来理解人口规律,而不是抽象谈在一切生产方式下都适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了工人人口的过剩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资本增殖的需要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资本造成的劳动供给比资本对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的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时又按照与社会积累的增进相适应的规模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生产。”因此,只有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联合起来,才能“消除或削弱资本主义生产的那种自然规律对他们这个阶级所造成的毁灭性的后果”。

在第二十三章第四节,马克思谈到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包括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随后,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即: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积累的二重效果,即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在第二十三章第五节,马克思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包括:1846-1866年的英格兰、不列颠工业工人阶级中报酬微薄的阶层、流动人口、危机对工人阶级中报酬最优厚的部分的影响、不列颠的农业无产阶级、爱尔兰等,用以佐证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后,刘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第二十四章的内容。在第二十四章,马克思揭示了原始积累的秘密: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还在这一章阐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揭露了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指出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充满了暴力和雇佣劳动者的苦难: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的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会被消灭,这就是否定之否定。“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资本家被剥夺,工人阶级的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被消灭,就需要重建个人所有制。最后,丁老师特别强调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因此,“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这也是马克思并未在一开始就论述原始积累,而是按照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把原始积累放在第二十四章来论述的原因。

刘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马克思在第二十五章中阐述的重要观点: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通过皮尔先生的例子,指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借此,马克思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家的头脑中的“资本”。

最后,丁老师和刘老师再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全体同学通过读书会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读书和批判,与学术大家对话,实现思想自立,努力完成“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换。

图文: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