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五)

编辑: 时间:2023年03月24日 访问次数:625

1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十五次读书活动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主题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对应《资本论》第一卷第5篇和第6篇内容,由我院高永老师领读内容,近百人线上参与活动。高永老师首先围绕剩余价值综合考察了两种不同剩余价值攫取的方式,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随后就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分析了马克思给出的几种控制变量情况。同时讲解了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最后通过工资的来源和几种工资样式为我们讲解了工资篇的主要内容。

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对剩余价值的综合考察

高勇老师认为理解第14章的内容重点在于:一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间的关系。二是剖析剩余价值的历史起源和自然基础。三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平庸。

首先,文章通过讲述简单劳动过程无法准确表达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引。围绕生产工人和生产劳动两个概念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从简单的物质生产到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使得生产工人概念延申;从简单的物质生产到作为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中,使得生产劳动概念缩小,从而再次强调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特点的剩余价值生产。面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间的关系,马克思重点强调了从只有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资本家才有可能占有剩余价值来看、对绝对剩余价值的攫取也只有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劳动时间能够被限制在工作日内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似乎和绝对剩余价值并无区别,但马克思不是基于工作日的一般关系看待剩余价值,所以他要在文章中用“似乎”这个字眼。实际上从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也即资本家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才是这里观察问题的真正视角。马克思在这里给出了控制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与工作日这两个变量,进而分析剩余价值率的变化。

随后,高老师认为文章从历史起源和自然基础剖析了剩余价值。“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解读这句话,高老师首先联想到学界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学术研究。随后补充到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当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温带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了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绝不意味着认同环境决定论的判断,自然环境只是为生产提供了可能,就剩余价值生产而言,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影响到剩余劳动,但这种影响将随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萎缩。

最后,高老师讲述了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批判。马克思批判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和穆勒同义反复地陈述李嘉图学说庸俗化后的陈腐烂词。高老师认为通过批判,马克思所要强调的事实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整个人类历史时期的一个阶段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永恒化,说明作为资产阶级论证自己历史合法性的最高思想成果之一的经济学本身思维高度,进而也就可以看出整个资产阶级思想平庸的程度。

(二)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高老师认为马克思撇来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劳动力的发展费用和劳动力的自然差别的两个因素,再假定商品出售价值和劳动力价格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了一个纯粹的环境来分析工作日、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的组合变化对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影响。

一是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的条件下。讨论: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在劳动强度和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价值理论表明商品的价值量固定,因此说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没有关系。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随着劳动生产力(效率)提高(降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将减少(增加),就劳动创造整个价值而言,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关系就是此消彼长。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决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劳动首先能且只能满足工人再生产的条件后,才能生产剩余。

二是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相比于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个产品价值下降,劳动强度的提高是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增加为前提,因此劳动强度的提高并不会改变消耗在产品上的劳动量,因此尽管产品数量增加但并不会改变单个产品的价值。劳动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增加,使得劳动力价值要求相应增加,但是劳动力的价格同这种增加并非一定同步。

三是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从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看,工作日缩短使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下降,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相对比将变小,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下压劳动力价格到价值以下;工作日延长使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增加,劳动力的绝对量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量却减少。

四是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讨论:第一,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由于生产效率的变低导致必要劳动时间的加长,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同样可以保障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或者和比例量。第二,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由于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使得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节约下的劳动时间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三)剩余价值率公式的再学习

文章首先明确剩余价值率公式为 ,随后指出古典经济学家对这一公式的派生解读,如,并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率的真实数字,因为在一个公式下,必要劳动永远无法为0,因此公式的比值无法超过1,实际上这限定了劳动剥削程度。这个公式至多只能表现为“工作日或其价值产品按怎样的比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表现为价值产品的两部分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最后通过对公式的解读,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剩余价值实际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进而认识到“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二、工资

(一)“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章节

高永老师领读了本章第一段后指出:如何理解马克思说“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是决定我们能否穿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假象,直击剥削的关键所在。为了认清这种剥削,高老师指出要明白为什么说工资不可能是对劳动的支付?第一必须明确劳动绝非商品,之所以能够这样判断,主要在于:一是作为商品的劳动价值大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义反复。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类一般劳动,衡量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决定。既然劳动作为商品,那么其所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然而这只是同义反复的废话。二是商品在买卖之间首先要存在。从时间维度看,劳动一定是一段时间的持续而非某一时刻,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和资本家发生雇佣关系以前无所谓的劳动。三是等价交换下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不适应的矛盾。如果工人的工资等于他所付出的所有劳动,资本家将无剩余可得,反之脱离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便不再起作用,进而将抽离整个商品生产的规律。第二认清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工资。资本家应该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以工资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意味着工资将掩盖掉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界限,在工资的遮盖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工资形式

高老师首先明确计时工资就是按照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这是劳动力价值的转换形式,这种工资形式将进一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剥削。回答计时工资章的思路应该是,从计时工资的定义出发,以劳动价格概念来揭露计时工资给工人带来的苦难。劳动价格是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劳动价格是反映计时工资和工作日之间关系的指标。随后高老师指出计时工资下,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体现在计时工资不变甚至有所提高下,工人的劳动价格可以相应减少。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强度的增强和工作日的延长。但值得一提的是计时工资下,工作日的延长和缩短对工人来说都是灾难,前者使得工人的身体机能得到压榨,后者使得工人处于半失业的状态以至于难以维系生活。随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计件工资也相应的流行起来。高老师指出计件工资看起来似乎是资本家购买了物化在劳动产品中的劳动,而非工人的活劳动。针对这种假象,马克思要揭露的是“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正如计时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计件单价是由日工资额除以日产品数量。既然决定计件工资的变量在于日工资额和日产品数量,那么计件工资将仍然绕不出工作日长短这一因素,因为产量和工作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只有体现在一个预先规定的并由经验确定的商品量中的劳动时间,才被看做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当作这种劳动时间来支付报酬。”规定了一般劳动强度。所以说计件工资在本质上同计时工资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最后高老师认为“工资的国民差异”章描述的重点在于说明工资间的差异,考察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和进一步揭露剥削。马克思认为比较国民工资必须要考察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必须在历史视野下综合考量工人生活、学习等必要的费用开支。通过分析“相对工资”的等概念,高老师指出即便在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增加下,剥削可能依然更高。

图文:朱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