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期第十三次《资本论》读书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田佳禾老师领读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前五小节,丁堡骏教授参与了讨论,约100名师生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田老师认为,《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中的劳动过程理论,可以为观察新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视角。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以及工厂制度的出现,直接的改变了这个劳动者和劳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也改变了资本家对于劳动过程的控制方式,甚至整个生产过程可能都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章的论述中,可以衍生出对如今的经济现象的一个观察视角。包括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数字劳动、共享经济、零工经济,都可以用马克思在机器和大工业一章里面提出来的劳动过程视角进行分析,因为这些经济形态都带来了劳动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变化,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互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以下是田老师领读内容的简要介绍。
一、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
机器不是生产价值的手段,只有活劳动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机器是只能把它的价值向新的产品当中进行转移。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家使用和发展机器的本质目的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要提升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来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变得更低。机器是一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机器本身是一种节约劳动力的手段,但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它实际上增加了劳动强度。
二、机器的产生与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在第十三章,马克思把机器分为三个部分:发动机、传动机工具机或者工作机。工具机的变革,是工具转变为机器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举例说,一个人可以脚踏同时生产两个沙锭已经非常少见,但是机器从一开始就可以同时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沙锭进行生产,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可以代替几十个人的劳动。同一个工具机同时使用的工具数量,从一开始就是摆脱了工人的手工业工具的数量。单纯作为动力的人和作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之间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在工具机革命之前,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动力装置, 最终的工具操作都是由人来进行的,而发动机和传动机构都依赖于人的劳动。当工具机革命出现之后,机器就形成了一种能够独立自主运行的设备装置。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机器替代人,而工具不替代人。单个工具机成为了机器生产的一个简单要素。
在机器还没有大规模运用的手工工场时代,仅凭工人的分工和协作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在机器的运作中,也存在类似的协作关系。马克思区分了两种协作关系,即同种机器的协作和机器体系。同种机器的协作指的是把这个原本由不同局部工人完成的劳动工序,整合到一台机器中,然后在空间上堆叠,在规模上放大。机器体系指的是同一个产品的所有生产链条都要顺势通过机器来进行。
机器的使用不仅会在同一工业部门横向扩散,也会沿上下游纵向扩散。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一个工业部门内出现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之后,它的大量需求就会直接引起其他部门也出现对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机器革命的不断扩散,奠定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的标志在于,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在机器扩散的逻辑下,在所有产业的最上端必须有一个生产机器的行业,那么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对于机器的需求,机器也必须是由机器生产的。
三、机器大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首先,机器的使用会排斥劳动力。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深入考察资本的技术选择过程,即为什么要选择用机器来代替劳动的问题,会发现机器的使用会排斥劳动力。资本如果选择使用机器,肯定是因为机器相比于使用人力更加便宜,机器的价值肯定要低于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这种现象的发生,表现为一个资本家总投资的减少,实际上是用更少的不变资本替代可变资本。在总体劳动层面,对象化在机器当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要更少。马克思说,英国发明的机器只能在北美使用,正像十六十七世纪德国发明机器只能在荷兰使用。使用机器的界限是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少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界限,资本家就没有动力去采用机器来替代劳动,采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这也能够部分地解释机器革命和技术进步的国别、区域差距。
机器大工业还扩大了自由工人的范围,使非熟练工排斥熟练工,妇女和童工排斥成年男性工人,并进一步压低劳动力价格。原本需要熟练工人或较强劳动能力的成年男性工人才能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机器生产对于人的劳动能力的要求的降低,所以妇女和儿童也能够参与到劳动过程当中。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口号就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就讨论了这个妇女和儿童参与劳动之后对于整个工人阶级的具体影响。它使得工人家庭全体,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和他的家庭所需要的商品价值。所以过去一个成年男性工人,他所取得的这个工资收入,是要能够养活他的一家几口人,要把他的孩子抚养成人,能够带到劳动力市场上,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当妇女儿童也进入这个劳动力市场之后,直接地就对原先的男性成年男性工人形成了竞争,所以男性工人的工资就必然下降了。工人的家庭收入可能维持不变,但现在需要家庭几口人都一起去参与劳动,接受雇佣,才能够维持过去单独一个工人接受雇佣的时能够所得到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的使用,增加了人身剥削材料,扩大了劳动力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剥削程度。此外,它加速了妇女和儿童的生命消耗和道德堕落,对工人自身的再生产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以致于统治阶级也不得不通过政府的力量减少资本家的剥削程度,当时英国的工厂巡视制度和《工厂法》就是其中的代表。
四、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能否区分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机器的使用在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剥削程度。马克思在这里有一句很精妙的概括,缩短劳动时间最有利的手段竟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为受资本支配的,增值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机器本身是用于节约劳动的,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但是因为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使得整个工人家庭都被抛到了这个资本统治的领域之内,使得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反而增加。这就引起了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问题,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到底能不能区分?整个机器大工业体系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资本主义的要素,还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也能够去运用这些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这些生产力。
针对工人大规模砸毁机器的卢德运动,马克思提出了他的观点: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因此马克思认为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可以进行区分的。机器可以应用于其他生产方式,既有资本主义的应用,也有社会主义的应用,所以剥削工人的不是机器本身,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比如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就对美国的现代工厂组织十分赞赏。他认为进行现代化建设之一,就是要引入这种现代的工厂组织。也就是说,借助资本主义所开发出来的这一套机器和工厂制度,转而用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我们没有办法把现有的这套机器体系和它的资本主义运用进行区分。因为现有的机器当中就蕴含了资本主义的成分。因为现在的机器是按照资本增殖的需求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工厂这种组织形式也是按照这样的需求产生出来的。用这样的机器进行生产,那么必然就会带来对剩余价值,对于利润的不断的渴望。
图文:杭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