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名家讲堂|汪信砚: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编辑: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访问次数:66

12月1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第43期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信砚受邀作题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卓越贡献”的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龙主持。

 汪信砚教授首先带领与会师生走进李达,简要介绍了李达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随后,汪教授沿着历史脉络,从三个方面阐释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

 汪信砚教授将五四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1919年至1927年为第一阶段,即启蒙阶段,这一阶段传播的主要是唯物史观;1927年至1935年为第二阶段,即系统传播阶段,这一阶段传播的主要是唯物辩证法。

 这一时期,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建党前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武器的运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思想大讨论。李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有力批判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并系统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是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传播。从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启蒙传播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唯物史观的传播。早在留学日本期间,李达就曾翻译日本高畠素之的《社会问题总览》和荷兰赫尔曼·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系统传播。1926年,李达的第一部专著《现代社会学》出版,该书深刻分析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等一系列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代表着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最高水平。

 三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宣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转入系统传播。李达作为这场运动的主将,先后翻译日本杉山荣的《社会科学概论》、德国塔尔海玛的《现代世界观》、苏联西洛可夫等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著作。在此基础上,李达于30年代中期写就《社会学大纲》。该书是中国人自己撰著的首次系统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著作。

 二、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理论建构

 汪信砚教授指出,李达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究改造中国,探寻和回答“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这突出体现为李达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其中,1926年出版的《现代社会学》是李达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代表性著作。

 首先,汪信砚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学》构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的表述体系。该书依次论述了社会之本质、社会之构造、社会之起源、社会之发达等问题,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如何“发现社会组织之核心,探求社会进化之方向,明示社会改造之方针”。

 其次,汪信砚教授基于比较视角,证明《现代社会学》中蕴含着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精准理解。此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呈现零碎性和片面性,将唯物史观简单归结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重要旨,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李达在《现代社会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则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并且,李达提出“阶级意识”“社会思想”等极具特色的概念,分析论述了无产阶级社会思想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汪信砚教授指出《现代社会学》注重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社会实际。该书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并非停留于纯理论层面,其最终落脚点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动力、对象、领导者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阐释。此外,李达把唯物史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较早认识到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并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所亟待明确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正确解答。

 三、对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

 随后,汪信砚教授基于李达的代表专著《社会学大纲》和《唯物辩证法大纲》,向与会师生介绍李达对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

 《社会学大纲》是李达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一个文本。从篇名看,该书由“唯物辩证法”“当做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政治建筑”“社会的意识形态”五个篇章组成,涵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该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做了当时条件下最完整全面的阐释,而且构建了“实践唯物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首先,《社会学大纲》明确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或者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实践的唯物论”,将“实践的唯物论”视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根本特质。其次,《社会学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综合”,阐释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实践的唯物论”的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最后,《社会学大纲》将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视作“一块整钢”,强调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三者统一。《社会学大纲》中所构建的“实践的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独到的、超前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大纲》是李达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二个文本。《唯物辩证法大纲》是上世纪60年代李达受毛泽东同志委托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卷。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唯物辩证法大纲》的理论着力点: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社会学大纲》原有的理论特色,重视考察“唯物辩证法的前史”,突出实践观点及其认识论意义,并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着力总结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唯物辩证法大纲》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风格。

 交流提问环节,汪信砚教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思想界、学术界、理论界、知识界、政治界的边界划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唯物史观中国化三者关系”以及“李达不同时期著作与其对唯物史观认识深度”等问题进行答疑交流。最后,主持人成龙教授总结发言,对汪信砚教授的倾心讲授表示衷心感谢。

 汪信砚教授的讲座以史为轴,寓理于例,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对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三方面阐明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卓越贡献,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新闻中心

 图文:陈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