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喜报!我院4项成果获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2022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编辑: 时间:2022年12月04日 访问次数:2176

近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评选获奖名。此奖项旨在表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后备人才的成长,2020年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共评出一等奖10二等奖21三等奖49篇。

我院积极组织申报,在评选中取得佳绩,共斩获四项奖项,其中2019博士尹健(导师:刘同舫)获一等奖,2020级直博生杨韵韵(导师:刘同舫)、2021级博士生丁中正(导师:刘同舫)分别获二等奖,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田(导师:成龙)获三等奖


《马克思的总体性叙事对辩证法形态的澄清》

获一等奖

作者:尹健、刘同舫

发表期刊:《江汉论坛》2021年第6

获奖论文简介马克思对辩证法形态研究展开的叙事与传统的方式不同,马克思的叙事经历了从“观念的历史”向“现实的历史”形式的转变,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总体性叙事理路,描述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总体性叙事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辩证法的深层逻辑。本文基于总体性叙事视角,论述了马克思社会历史变革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具体总体性,阐释了马克思从本体论维度对辩证法“合理形态”的论证,发掘了马克思辩证法两种形态在“合理形态”领域中实现统一。

获奖作者简介:尹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9博士现为同济大学预聘助理教授,师从刘同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理论

 

马克思对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批判》

获二等奖

作者:杨韵韵、刘同舫

发表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2

获奖论文简介论文从历史哲学视角出发考察了马克思对蒲鲁东历史意识局限性发生条件的剖析与批判。论文探究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形成过程,还原了蒲鲁东历史理论的真实面貌和层级结构;探索马克思如何揭露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局限,阐述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小资产者”立场和“先验的上帝”假设展开的彻底批判,彰显出马克思始终关切无产阶级与全人类命运的无私精神和以“现实的人”为前提探究历史规律的唯物主义原则。

获奖作者简介:杨韵韵,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0级直博生,师从刘同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完整性?》

获二等奖

作者:丁中正、刘同舫

发表期刊:《浙江大学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

获奖论文简介论文聚焦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完整性问题,对“季刊说”“对立论”和“断裂论”等国内外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批判性回应。从文本结构和理论逻辑两个层面分别梳理、反思了国内外学界的质疑性观点,将文本结构与理论逻辑两个层面加以辩证统一地理解。既在宏观上回应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完整性的问题,也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回应了国内学界对物化、物象化理论的争论,从整体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经典文本进行了把握。 

获奖作者简介:丁中正,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1级博士生,师从刘同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

获三等奖

作者:刘

发表期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

获奖论文简介:《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一文,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本质关联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主体性力量蕴藏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社会改造的百年进程,其是斗争精神的内核与实质;主体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多样性理论形态中的相对稳定内容,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具有指导意义,厚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中,将为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野。

获奖作者简介刘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现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师从成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