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7期)

编辑: 时间:2022年11月26日 访问次数:480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1.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刘同舫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1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深层哲学问题,内蕴一种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开拓性特征的战略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科学的战略道路、作出了阶段性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具体的战略选择,体现出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愿景的前瞻性;基于整体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战略部署的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战略目标的当前与长远的统一以及战略视野的国内与国际的统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展现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远格局。  

2.马克思论证世界历史总体性的维度

作者:刘同舫

期刊:《学术界2022年第9

摘要:对世界历史总体性的论证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基于对资本实质的界定,从资本逻辑与普遍交往两个维度阐明了世界历史总体性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资本概念的批判,揭示了资本的本性并建构独具特色的资本观。资本无止境的趋利性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逻辑的循环,促使人类历史的行进方式从民族地域性重塑拓展为世界历史的总体性建构。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交往使得各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我发展,普遍交往的世界性、全面性和自为性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历史的总体性。

3.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伦理旨趣与中国方案

作者:刘同舫  

期刊:《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普世价值及其意识形态渗透给予正面回应。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彰显“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同时提出构建以人的需要和现实实践为生成基础的伦理观,最终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正这一历史进展方向的有效倡议,在真实平等公正的交往环境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现实的实践依据和生存论奠基,彰显全球伦理观念和价值形态得以创生的建构性力量。“建构性世界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得出的结论,是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和解除发展窘境的哲学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践行“建构性世界观”有效方案。建设共同价值是为了化解摆在人们面前的全球化时代价值分化和精神失落的危机,凝聚人类协同并进的伦理力量来协助政治治理完成人类社会的整合,满足整个人类的根本需要。共同价值建设的主体是全人类,它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实践,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达成价值共识的必经之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并激发人的实践自由自觉地趋向价值共识,促使价值共识成为内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实践发展的本质力量,有力推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建设。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利益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

作者:刘同舫  

期刊:《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0

摘要:人类共同利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价值追求。人类共同利益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价值需要,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获得历史性生成。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呈现为“虚假的共同体”形式,共同利益异化为虚幻的共同利益的客观事实直接催生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并进一步激化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其不仅消解了各主体的利益纠葛和矛盾,更提供了促进世界性普遍交往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建构性方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如何引入历史性观念

作者:刘同舫;张旭

期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

摘要历史性观念的在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质,其多维内容是马克思在与以往政治经济学和思辨历史观的交锋中不断引入的。通过解构古典经济学以抽象个人为核心的原始状态假设,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对现实生产活动的从属关系,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引向具体的历史基础;通过吸收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感,马克思既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暂时性,又认可其扬弃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意义,将其存在理解为内蕴否定性的必然过程;通过反思历史学派的经验归纳方法,马克思强调研究或分析要首先从现象的完成形式入手,以“从后思索”的逆向研究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科学抽象。考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历史性观念的多维度引入,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历史本质与科学性质。

6.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普遍交往关系的创造性重塑

作者:刘同舫  

期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普遍交往形式与秩序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马克思站在生产实践的维度强调“工业的历史”与“交换的历史”的联结交互,突出生产劳动在社会交往中的基础性地位。资本全球化在扩展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之间的普遍交往,但资本逻辑主导下主体成员追求的只是自身利益,使得共同利益沦为一种特殊的“普遍利益”,并导致交往关系的普遍异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性普遍交往的形式与秩序,在与交往关系的互动呈现中构设出交往主体的实际感知、交往内容的差异互补以及交往主旨的价值共生,实现了对普遍交往关系的创造性重塑。

7.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及其解放方案

作者:刘同舫

期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世界历史进程内蕴世界市场的生成,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两者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指向资本逻辑的时空双重维度。资本通过世界市场使得其抽象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在凸显资本主体性的同时消解和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导致“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异己性力量的生成。西方学者对资本逻辑的诊断呈现为回到“前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以及自反“现代性”等多样化的“现代性批判”思潮,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危机。马克思在“解蔽”和“澄明”的双重进路中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提出了辩证扬弃资本逻辑的科学解放方案。

8.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生成逻辑与当代审思

作者:代玉启

期刊:浙江学刊2022年第6

摘要:与管党治党过程中出现领导机制弱化、思想派系繁杂、治党理论琐碎、组织机构软化等问题的西方国家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答案,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管党治党这一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生成逻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理论自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自觉以及“刀刃向内”、坚持真理、主动求变的方法论自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百年大党提升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是引领社会革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开辟了新的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坚持不忘初心使命与推进自我革命相结合、党性原则与人民立场相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贯通。  

9.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作者:代玉启;杨瑞

期刊:《治理研究》2022年第5

摘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善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彰显着从政党为主到政党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由自发探索到自觉追求、从局部主动到全局主动、从借鉴摸索到独立自主的本质特征,蕴含着坚持党的领导与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辩证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协同推进的基本经验。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应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认清历史方位、推进“两个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党的建设,带领广大人民共同书写生生不息的壮丽史诗。

10.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展宣言——解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作者:代玉启;姚乃文

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7

摘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刻画了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推动青年发展的政治举措、展现了青年生机勃勃的青春形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发展宣言,也是青春版中国共产党宣言,将“回顾与展望”“应然与实然”“中国与世界”紧密结合,以崭新的提法、权威的数据、清新的文风描述了新时代青年及青年工作。从历史背景、现实背景、政策背景、理论背景四个方面理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出台,回顾100多年来广大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当代中国青年,需要做到目中有“人”,了解青年精神生活质量状况,探究青年思想行为形成机制,关注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的双向互动,优化时代新人培育机制。   

11.“董宇辉青年”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兼谈新时代青年的形象建构

作者:代玉启罗琳

期刊:《青年学报》2022年第5

摘要:“董宇辉青年”现象的产生,深刻反映出当代青年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取向。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表明,网络直播带货主播董宇辉通过网络直播创设情境空间,凭借内容垂直将受众焦点聚集于对物品与情感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通过现实叙事、画面叙事与个体叙事实现情感共享,激发持久的情感能量,成功将“董宇辉青年”塑造成一种价值符号与象征。以董宇辉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具有理性认知、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柔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调适的行动逻辑,这些特征对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12.想象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失真与还原

作者:包大为

期刊:《世界哲学》2022年第5

摘要:马基雅维利被当代政治哲学家们视为现代性的起点,却时常悖论式地因其“反现代”的特征而遭排斥。君主专制论者、古典共和主义者、道德相对论者、暴民政治支持者等或古或今的标签使得马基雅维利哲学已然陷入了多重交织的现代想象中。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文本意图却是颇为直白的,为了揭示教权的腐败,他设计了现实主义的君主权力;为了实现法律保障的公共秩序,他极力伸张共和政体下政治德行的持续性;为了防止道德掩饰下贵族毁坏公共秩序,他又伸张了政治行为中公共有效性较之任何意识形态的优先性。马基雅维利在近代以来的失真本身就印证了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在阶级统治中的彻底运用,而愈发具有全球普遍性的无产阶级化的生存经历将推动现代“平民”自觉还原客观存在的阶级矛盾及其政治经济前提。

13.感性直观的扬弃: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环节

作者:包大为;田重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1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方法论革命

作者:包大为;陈珂

期刊:《湖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5

摘要: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启蒙主义构成了教育方法论的物质前提和理论基础。科学原则作为元方法论推动教育实践塑造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匹配的主体,一方面唯物主义地推动着摆脱封建迷信、解构等级制度和改造自然界的启蒙任务,另一方面则历史唯心主义地力求将教育转化为巩固资产阶级价值规范和政治秩序的重要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及其方法论的批判,既是对以启蒙主义为表征的近代教育方法论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以科学为名的启蒙主义教育方法论的抽象普遍性和虚假客观性,更积极探索了将教育方法论推向更为彻底的科学原则也就是人本原则的革命方向。

15.数字异化:表象、根源及其破解途径

作者:成龙;王楠

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

摘要:数字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渗透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突出表现为“数据崇拜”“无形剥削”“虚拟交往”“赤裸生活”的普遍现实,成为“人受抽象统治”的当代形态。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的全面联姻则是造成数字异化的根源。具体言之,数据生产要素的私人占有导致新意识形态幻象,产消合一生产方式模糊劳动与休闲的界限,数字平台的私有属性与逐利性质诱发交往异化,资本增殖逻辑对人类日常生活进行全方位殖民。扬弃数字异化,其根本途径在于坚持唯物史观,消灭数字技术占有和运用的资本逻辑。一是建构数据资源共享环境以规训数据资本;二是重构数字生产关系以释放新生产力;三是构建数字共同体以抵抗虚拟交往异化;四是运用人民逻辑更替数字技术的资本逻辑。

16.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的制度协同

作者:赵永帅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标志,迈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能中国式数字化改革的价值目标引领。伴随着数字化建设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历史与现实的协同、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生发出内涵式互融、制度性运行、现实性互塑、价值域彰显的协同路径与制度意蕴。数字化改革引领的科技撬动,成为践行共同富裕制度进阶的时代先行;数字化改革内在的“技术+制度”运行方式,成为释放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的制度机理;数字化改革代表的协同机制,成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路径;数字化改革的鲜明中国域值,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

17.人工智能“以人为本”伦理准则反思——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思路

作者:潘恩荣;孙宗岭

期刊:《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6

摘要:针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提出的人工智能“以人为本”伦理准则事实上已经吸纳历史教训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仍然存在着两个局限——逻辑性悖论和人性漏洞。前者指向人工智能(机器)本身的问题,西方社会力图用伦理准则规范人工智能,但又要求“人工智能不能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且不能具备辨识善恶的伦理能力”。后者指向“人工智能(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问题,但在西方社会背景中却难以堵住这个漏洞。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批判等研究为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提供了新的“以人为本”路径。

18.寻求跨越卡夫丁峡谷,还是自甘坠入资本主义制度?——关于马克思晚年两封书信的解读与俞良早教授商榷

作者:丁堡骏;吴霞

期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8

摘要:在全面分析1861年以后俄国公社和俄国社会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结论:俄国不是必然要走复制西欧资本主义道路的所谓的唯一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始终强调按照《资本论》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俄国存在着一条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对于《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说明,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都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1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作者:靳思远

期刊:《青年发展论坛》2022年第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需要从多重维度予以阐释。现实维度上,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求建设健康中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呼唤建设健康中国。价值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提高健康治理水平与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经济价值,彰显了制度优势与践行最大政治的政治价值,映现了弘扬健康文化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价值,凸显了增进民生福祉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呈现了建设宜居生态与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的生态价值。实践维度上,严加预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策略,创新科技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锐利武器,传承文明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宝贵基因,加强体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改善环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要举措,关注青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哲学维度上,建设健康中国的历史观基础是人民史观,唯物论基础是实事求是,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新闻中心

资料收集及整理:谢雨欣

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