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四)

编辑: 时间:2022年11月04日 访问次数:321

 202210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四次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丁堡骏教授领读《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和刘召峰教授领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线上线下两百余名同学同步参加会议。

一、马克思回应误解

马克思针对俄国人误解的自我辩解。《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以下简称《信》。《信》首先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入手,马克思批评米海洛夫斯基只是片面摘录自己对刊载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注释增补材料里面的一段针对赫尔岑的批判后,就武断把唯物主义历史观曲解为俄国将不得不走西欧般的资本原始积累道路。随后马克思通过赞扬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要为自己辩解的正是“我同意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俄国可以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而又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相反,如果俄国仍然寄希望于通过类似1861年农奴制改革,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话,那就必须要承受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苦难。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以各国实际情况为转移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信中强调的是以英国为典型,其它西欧国家正在经历的原始积累过程是西欧生产者被迫和自己的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这里实际上要强调的正是,原始积累理论仅仅限于解释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封建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也就是说,这种解释方式是以西欧的社会为转移,如果要考察俄国社会,绝不能把这一套原始积累的过程套到俄国社会,而是要以俄国社会本身的国情为转移。

丁老师认为,通过《信》已经能够清晰的看出马克思要为自己辩解的是:他没有否认俄国从农村公社中越过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对赫尔岑的批判,只是认为他不从本国实际出发,反而从普鲁士政府顾问(奥·哈克斯特豪森)的书(《俄国的国内状况、国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概论》)中理解俄国的农村公社。而米海洛夫斯基却将这种批评理解为马克思反对“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而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

刘老师随后总结到,通过马克思对俄国是否走类似于西欧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看法。可以促使我们增进对规律必然性的理解。对规律的必然性理解首先要看到规律形成的前提条件——对西欧生产者如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的总结。同时西欧作为这一规律的前提条件绝不意味着规律丧失了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表现在:任何要走类似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民族和国家就一定会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

二、商品的理解与劳动的二重性

刘老师首先通过几个问题将同学们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思考中。马克思为什么选择商品作为开端?作为开端的这个商品是什么商品,是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商品、还是商品(一般)

回溯到本文,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可见,马克思不是预想构想了资本主义商品特点,而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才分析的商品,进而慢慢认识商品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的特征。回溯马克思本人的写作构想后,刘老师认为,开篇中的商品并非历史上的简单商品,而是尚未发展成资本主义商品的一般商品。同时强调对开篇的几个问题的理解,对应着不同逻辑,从简单商品到资本主义商品是低级到高级,从商品一般到资本主义商品是抽象到具体。

在谈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理解问题上的分野,刘老师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明了商品是一个对象、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需要的物。并以此为起点来剥离简单交换过程所体现的物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而不是脱离具体内容成为纯粹形式的辩证法。同时,刘老师提醒大家,要区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间的关系。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就要看到物的使用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了商品的形式,具有了交换价值,具有了价值。理清逻辑后,仍然要看到劳动产品可以不是商品,恩格斯补充说道,“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使用价值可以没有价值形式,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刘老师认为,从商品二因素中我们看到劳动二重性的支配作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同一过程,不能够将二者同使用价值和价值做机械一一对应。而是应当如实的认为,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的耗费,细分劳动的二重性目的是为了讲清楚商品交换背后的规律。会议最后两位老师就劳动二重性是否具有历史性,各自表达了不同观点,概括起来可以表示为:具体劳动伴随劳动始终,但就如何理解劳动的抽象劳动属性是否有其特定历史阶段存在争议。一种理解认为劳动二重性是劳动的商品经济属性。只有在商品生产阶段,劳动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另一种理解认为劳动二重性在非商品经济中同样存在。而商品经济阶段的独特性就在于抽象劳动要借助价值这个表现形式得以体现。分歧既是学术创新的生命力,又是激发大家投身理论学习的重要动力。这种学术争鸣引起线上线下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丁老师认为马克思理论之所以能够折服人心,就在于其真理性。结合当下资本主义国家倒行逆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正在持续走向末路,相比于这种日薄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走在大路上。随后丁老师勉励大家要认识到自己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特别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青年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要用时不我待的饱满热情,学懂吃透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在时代潮流中增强主体能动性。

图文:朱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