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晚上,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二十七期以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顺利举办。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应邀作题为“不可穷尽的事件与可建构的主体:从《存在与事件》到《真理的内在性》,巴迪欧究竟在说什么?”的专题讲座,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彦教授、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马迎辉老师、李哲罕老师作为与谈人出席。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主持。
首先蓝江老师对题目进行了分析,通过引用彼德·斯洛特戴克《球面学三部曲》第一卷的气泡以及拉康对真实界的例举,提到真实世界是我们无法触及的,由于我们被包裹在气泡里,看不到气泡外面的世界,因此不能直接接触到真的、绝对的、无限的世界。巴迪欧从哲学角度对“事件”进行的论述与文学、写作中所提到的“事件”不同,他的“事件”属于真实界,“事件”就是“气泡被撕裂的那一刻,真实从那条裂缝中涌现出来”,而这种撕裂是无限的,不断进行的,以此来对不可穷尽的事件进行说明。
同时,可建构主体与哥德尔可建构全集相关。在集合中所有东西都可以得到明显的界定和定义,主体在其间建构自身。蓝江老师认为只有在一切清晰化、明朗化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讨论问题,因此可建构主体即建构一个气泡,气泡里面都是我们可理解的东西,气泡外是看不到,无法理解、思考和感知的。可建构主体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新唯物主义中,事物是被主体建构出来的,只有建构出来的东西才能被我们把握、理解和思考。
事件与主体是理解巴迪欧哲学的两个重要切入点,事件代表真,绝对外在性的东西。而我们只能处于可建构概念之下,以有限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接着,蓝江老师介绍了巴迪欧早期的著作,强调在《存在与事件》之前的三个节点。一是阿尔都塞阶段,巴迪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再开始》批判了阿尔都塞对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理论。二是毛主义阶段,巴迪欧写了延安文丛的《矛盾论》。三是巴迪欧的《主体理论》一书致敬了拉康,但仍然没有形成明显的巴迪欧哲学,依旧在尽可能的阐述别人的思想。
蓝江老师认为只有从《存在与事件》开始,巴迪欧才摆脱了对别人的阐释,开始有了自己真正的创见,他列举了在《真理的内在性》序言中的四句话,讲解了巴迪欧自身对《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真理的内在性》这四本书的简要内容和逻辑关系的评价。
然后蓝江老师具体分析了从《存在与事件》到《真理的内在性》三本书的内容。第一,蓝江老师讲解了《存在与事件》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数学如何作为最抽象的东西架构对于本体论的理解。二是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中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超越计数为一的情势状态,如何让真正的东西涌现出来,使其在现有知识框架下成为可能。三是巴迪欧如何用他创造的忠实运算来介入无法被预测的事件从而对其进行建构和解释,以及其四种真理程序和程序的主体界定问题。
第二,蓝江老师对于《世界的逻辑》与事件现象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他认为巴迪欧在《世界的逻辑》中涉及的内容首先是从本体论到现象学,其次与存在和表象相联系,重新界定了事件和主体,将事件定义为让非实存获得实存的最大值,认为在三种主体中忠诚主体是一点一点的选择而来的。最后是对实存概念的重新概括,以及对生成变化的层次的细致分析。
第三,蓝江老师讲解了《真理的内在性》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怎样从无限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真理和主体,推理出气泡外的世界;绝对场所作为空集如何容纳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指出了走出有限性,通向无限可能性的四条道路。
随着讲座接近尾声,张彦老师,马迎辉老师,李哲罕老师,包大为老师先后与蓝江老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蓝江老师对于诸多老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本次讲座蓝江老师带大家领略了巴迪欧哲学,着眼于以命名事件的哲学来破解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症候,批判拒绝或逃避命名事件的犬儒主义,给予了我们一个需要去命名的时代,以及告诉我们哪些东西事实上是有待命名的。蓝江老师的讲解内容丰富且深刻,极具启发意义,令线上师生对巴迪欧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图文:郑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