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九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经典研读第二十七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资本论》读书会·经典研读的主题为“马克思论银行资本、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由我院卢江教授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九章到第三十二章,丁堡骏教授、刘召峰教授和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一、各章内容
卢老师首先对《资本论》第三卷第29章到第32章的重点内容逐章进行了概述。
第29章主要考察了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银行资本由现金(金或银行券)和有价证券两部分组成。银行资本中有大量虚拟资本,比如国债券、股票等有价债券,别人存入的在银行中只有账面数字的存款等,它们不过是一种所有权证书或支取凭证而已。虚拟资本比实际资本可以增加许多倍。马克思在这一章中用“肥皂泡”来比喻大量的虚拟资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泡沫经济”(BUBBLE),实质就是指虚拟资本造成大量资本的假象。
第30章主要分析了银行货币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运动周期的关系。银行资本积累中包括不能直接用于贷款的虚拟资本或有价证券的积累:其中国库券的积累实际上是国家债务的积累,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股票的积累是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但是它本身是虚拟资本,其价格数额变动与现实资本价值额的变动无关;反映商业信用的汇票的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是一致的。卢老师指出,马克思还分析了货币资本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运动(萧条、复苏、繁荣、衰退)与现实资本(表现在产业资本上)运动的关系。产业周期的繁荣复苏阶段,银行货币资本的相对充足与现实资本积累扩大是一致的;在产业周期的萧条阶段,产业资本的收缩与银行货币资本的过剩结合在一起;在产业周期的危机阶段,产业资本的过剩与银行货币资本的缺乏结合在一起。
第31章主要论述了银行货币资本积累的来源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银行货币资本积累的来源之一,是不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单纯的货币转化。在产业周期萧条复苏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缩小停滞,一部分原来处在运行中的货币资本闲置下来,不再执行职能资本作用而转入银行;而在现实资本没有任何扩大或积累的情况下,职能资本在运行中会产生游离资金,单个资本为应付市场风险要设立准备金,这些资金会转入银行,银行还可以通过扩大储蓄业务等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这些都可以成为银行借贷货币资本积累,但并不反映现实资本的积累。银行货币资本积累的来源之二,是由现实资本的积累或扩大而引起的。银行资本家贷款给职能资本家因分享平均利润而获得的利息收入;职能资本家因现实资本积累,把打算积累而暂时尚不能在职能资本上利用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以及因为现实资本积累个人收入增长暂时用不掉的货币存入银行。它们都与现实资本的扩大或积累相联系。
第32章主要说明了银行货币资本积累的构成。在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银行资本积累中,包括由资本家的收入存入银行的部分,因此,银行货币资本比真正体现现实资本积累的货币资本要更大。马克思还补充说明了银行资本的三大构成:不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货币资本积累,包括因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从职能资本游离出的存入银行的资金、商人营业中断游离出的资金、一些人因发了财退出生产经营而游离出的资金,这些都是存入银行的特殊形式的资金;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银行货币资本积累,它们是在不能直接用于扩大营业的条件下才存入银行的,包括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而造成的过剩资本;在银行的虚拟资本中,包括相当多的仅以价值符号存在的虚拟货币资本(即账面数字,银行家把别人的存款贷出,其他人存入再贷出,这种乘数效应产生的虚拟货币资本)。卢老师强调,马克思还分析了银行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在利益上的矛盾,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混淆货币与货币资本、混淆银行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的错误。
二、总结归纳
卢老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第29章主要考察了银行资本的构成。银行资本由现金(金或银行券)和有价证券两部分组成。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中大部分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比实际资本可以增加许多倍,与现实资本不同,这是它自身增殖特性的结果。在29章介绍了银行资本之后,第30-32章主要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研究银行资本中的实际货币资本(现金、银行券、金属货币形式的资本)与全社会现实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相互变动关系进行论述。这部分的中心思想是要说明,银行实际货币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的积累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它不能作为现实资本积累的标志,换句话说,银行实际货币资本的增加,并不一定反映现实资本积累的增加。
卢老师还特别强调要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资本论》。在解析、拥护、阐发、发展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材料的论证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深入了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才能真正读懂《资本论》。
三、补充探讨
刘老师对生息资本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刘老师指出,生息资本并不全是虚拟资本。当生息资本被贷放给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这些职能资本家,投入到现实的生产和流通中时,生息资本就是现实资本。但是,当生息资本用于购买股票、期货,投资有价证券时,生息资本就变成了虚拟资本。刘老师补充强调了有价证券的资本价值纯粹是幻想的。“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不过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股票是虚拟资本而不是现实资本,股票的涨跌与现实生产流通无关,虚拟市场上的交易和实际的生产经营不发生必然联系。刘老师还说明了有价证券的价值波动的影响。“只要这种证券的贬值或增值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一国的财富在这种贬值或增值以后,和在此以前是一样的。”刘老师强调,有价证券的价值波动无关现实财富创造,只影响了现实财富的重新分配。虚拟经济领域的价格变化,没有影响到现实资本,影响的只是股票持有者之间的财富转移罢了。刘老师强调,马克思还批判了“人力也是资本”的观点。掌握在生息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资本可以为生息资本家带来利息,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和生息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资本一样,可以为雇佣劳动者带来利息,这个利息就是工资,即人力也是资本——这就是资本家们的思考方式:把劳动力也看作生息资本,这是生息资本的泛化。“人力资本”观念的产生要比“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早一些。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念,并揭示了一个事实:生息资本家不劳动也有利息收益,而所谓的“人力资本家”却必须劳动才能获得收益。刘老师还指出,没有所谓自然利息率。利息的高低取决于生息资本的供求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周期),借贷资本作为商品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会有变化,因而利息率会有波动。生息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会上涨;反之,利息率下降。
丁老师针对如何理解“资本”的定义做出了补充说明。丁老师强调,要从动态的、辩证运动的角度认识资本。资本由货币转化而来,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最初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资本,在购买了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后以生产资本形式存在;在生产出产品后,资本形式就变为商品资本形式;待到产品售出之后,资本又恢复为货币资本形式。丁老师指出,资本是一种运动。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来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角度来看,资本是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的第一发动力,即预付资本;从流通角度来考察,资本不断地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资本是一种运动而非静止物。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资本表现为一种追求和获得剩余价值的权力,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通过价值和价格的变化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价值转化为价格。资本耗费部分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部分转化为利润。随着不同资本的竞争和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润进一步分割为商业利润、产业利润。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它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物统治人的关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资本就可以完全不顾及生产过程了。
读书会接近尾声,同学们热情不减,虚心向老师请教。老师们答疑解惑、乐此不疲,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探讨氛围。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对银行资本、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区分有了更深的体会,纷纷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到来。
图文: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