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八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经典研读第二十四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资本论》读书会·经典研读的主题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由我院丁堡骏教授和刘召峰教授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第三篇,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在前面几次读书会中,丁老师带领大家研读了“价值转形”问题。刘老师首先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刘老师在第一次《资本论》读书会时就特别强调了马克思的追问。在讲价值形式时,马克思就追问了一个问题,即价值形式是如何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这个比较耀眼的形式的。刘老师认为,这就是马克思在追问货币的起源,而这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追问过的问题。在讲拜物教性质的时候,马克思还追问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怎么形成价值的问题。而丁老师在研究价值转形问题时,也具有马克思这样的“较真”精神。刘老师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向一个更高级社会形态过渡规律的科学。刘老师特别强调,要有科学精神,充分地占有现有研究成果,在与学者们的对话中展开自己的思考,在基础理论上多下功夫。
刘老师还回顾了已经阅读过的《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资本论》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具体来说研究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平均化等内容。刘老师认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利润的平均化也是分割,但是不同于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刘老师还指出了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增殖的产物,能够凸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利润表现的是资本对资本的关系,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掩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讲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首先对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进行分析,并考察了固定资本的问题、所费资本与所用资本的差别问题。
在回顾了已经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刘老师与大家共同阅读了《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余下的章节。在第十一章中,马克思通过数据说明了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工资一般降低的结果,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一般提高,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有利润率的一般提高,虽然比例不同;对低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说,生产价格会降低,对高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说,生产价格会提高。在第十二章中,马克思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讨论了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在一般利润率发生变化或一般利润率保持不变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生产价格的变化。并得出结论:商品生产价格的一切变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价值的变动,但并不是商品价值的一切变动都要表现为生产价格的变动,因为生产价格不只是由特殊商品的价值决定,而且还由一切商品的总价值决定。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中等构成的商品的成本价格同构成生产价格的这个组成部分的各个要素的价值总额发生偏离。马克思还指出,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并由此使这些不同部门的产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一种趋势。刘老师特别强调了竞争中的“假象”:市场价格不是直接地由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价格决定。“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也和剩余价值由无酬的剩余劳动形成的性质相矛盾。因此,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还揭露了“所有资本家都按照他们资本的比例,对共同的掠夺物即全部剩余价值,拥有同样大的权益”,分享剩余价值并非对利润的创造。
丁老师对第二篇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指出要从经济思想史上来理解马克思的相关论述,特别是从李嘉图派解体的两个关键问题即为什么平等交换会产生利润,利润平均化如何用劳动耗费来解释来理解马克思的贡献。丁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历史转形问题的重要性。“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即按照它们包含的价值的比例,按照与它们的价值相一致的价格来交换),还是按照那种使它们的出售能为它们的各自生产上所预付的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来出售,这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价值转形问题并不是商品生产一产生就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出现就有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资本主义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价值转形。“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丁老师还强调,马克思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剖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指导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接下来,刘老师带领大家逐章阅读了第三篇。第三篇主要讲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在第十三章中,马克思讲了规律本身,在第十四章中分析了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并在第十五章中对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做了分析。马克思指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这就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而下降的原因则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或者说,所占有的剩余劳动同活劳动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相比相对减少的规律,决不排斥这样的情况:社会资本所推动和所剥削的劳动的绝对量在增大,因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也在增大;同样也决不排斥这样的情况:单个资本家所支配的资本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劳动量,从而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甚至在这些资本所支配的工人人数并不增加的时候,也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余劳动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对外贸易、股份资本的增加等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起反作用的因素。马克思还分析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内部矛盾,如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等。刘老师表示,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主要事实,从而特别强调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会导致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
此次读书会,丁老师和刘老师不仅带领大家回顾了马克思在论述“价值转形”问题上的思维逻辑,还和大家一起探究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有了更近一步的把握,并期待着下次读书会继续探究商业资本与生息资本的秘密。
图文: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