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重张力及其进路
作者:刘同舫
期刊:《江海学刊》2022年第2期
摘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践淬炼而成,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球发展样态的理论化表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当代、中国立场与世界格局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张力构成这一理论话语的内在规定。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张力关系,在“拉近”与“拉开”理论和实践间距的过程中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我主张”;要处理好历史与当代的张力关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原本”“副本”的继承和借鉴中厘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代创新边界;要处理好中国立场与世界格局的张力关系,在审慎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宽泛性”的前提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点的相互促进;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张力关系,在整体性与学科化的视域融合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多重张力的辩证把握,才能不断明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进路。
2.机会不平等的历史唯物主义检视
作者:包大为
期刊:《江海学刊》2022年第2期
摘要:启蒙运动以来的政治实践体现了对自然的机会不平等的反抗,其中既包括血统、等级所维系的机会不平等,还包括了宗教信仰、种族乃至外貌所维系的卡理斯玛支配。尤其在18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治理技艺中,机会平等成为了治理合法性的来源。曾经被自然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社会等级及其不平等的生存条件,不仅由于其偶然性而被排除出了正义原则,更是由于其非理性的基础而得不到道德的承认。但是,面对阶级社会注定无法消除的机会不平等现象,特别是面对技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所造就的“世袭”统治结构,试图调和“搭便车”的话语资源日渐匮乏。历史唯物主义则穿透了普遍犬儒的当代意识形态外壳,揭示出阶级化的机会不平等的必然性与不合理性,为当代无产阶级指明了以机会平等作为客观结果的政治事件的实践方向。
3.黑格尔的解放伦理与历史主义意图
作者:包大为
期刊:《人文杂志》2022年第3期
摘要: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其逻辑体系的构成部分,是其历史主义获取客观性的重要环节。自由意识发展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世界历史。作为伦理之本质的自由,其实现样态勾勒出原始的、反思的、哲学的历史,分别对应了直接、反思、伦理这三个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的发展阶段,而黑格尔则将其法哲学视为揭示这些阶段之特征和实现路径的科学。通过黑格尔对启蒙政治的抽象解放的批判,作为“外部国家”的市民社会被要求向着更加真实的普遍性升华。然而,黑格尔以现存政治的合理性来终结解放伦理的意图却成为了历史本身的阻碍,现实中主体趋向自由的绝对进程必然将其逻辑体系和辩证法推向更为真实的解放情势。
4.从合理走向危机:黑格尔现代国家理论的自由限度
作者:包大为;陈珂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摘要:“贱民”概念是理解黑格尔政治哲学新旧转承之历史特征的切入点。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例外群体——贱民的关注,虽然使其得以识别启蒙以来规范性自由与国家理念的抽象性,勾画了个体在社会性维度中实现主观自由的政治哲学筹划。但也预示着其自身“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伦理体系辩证法的断裂。面对现代社会的自由困境,黑格尔以国家理念的融合本质提供的解决方案处于激进与止步之间。由于具有自我意识的历史主体的缺位,黑格尔并没有将激进的市民社会批判转化为开创新秩序的革命行动。
5.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悲剧美学的实践化
作者:包大为;田重
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摘要:悲剧冲突是现实关系的矛盾对立,而悲剧美学则是呈现这一事实及其美学价值的艺术程序。围绕伦理、种族、荣誉、情欲乃至革命等论题,悲剧美学从古典的直观形式延异至近代的理性主义传统。悲剧及其审美的真理性并非是寓于当下之判断,而是随着精神发展历程逐渐呈现的,换而言之,悲剧美学是一个历史现象,真正考察现实的戏剧方案需要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亦即实现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契合。黑格尔对悲剧美学的历史主义重释为悲剧的形式补足了历史的内容,为纯粹的审美判断找到了具体的主体,以形式与内容、直观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启发了马克思更为彻底的作为历史科学重要环节的美学探索。
6.《资本论》的世界历史叙事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付文军
期刊:《学术界》2022年第4期
摘要:解答“历史之谜”是马克思重要的工作任务,《资本论》完成了对世界历史之谜的政治经济学求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既从时间维度上将世界历史视为各个世代依次更替和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过程,又从空间维度上确证了人类社会由割裂式的地域发展走向联合统一、命运与共的世界史的过程。整个世界历史就此成了一个在时间上继起和空间上并列的存在。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考察也有一个逻辑跃升的过程,他先后借助“理性”诠释了世界历史的“隐秘发生”,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剖析而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塑过程”,倚仗唯物史观的阐发而呈现了“交往形式”助推世界历史的机制,最后凭借政治经济学批判而科学展示了“生产方式”之于世界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在对世界历史的批判性探掘中,马克思完成了对“自由个性”的现实求索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资本论》依然是我们回应时代之问和解答历史之谜的关键性的理论资源。
7.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付文军
期刊:《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
摘要: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进行理论建构的核心议题。依托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完成了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奠基。他不仅制定了科学考察社会的出发点,还确证了正确理解社会概念的基本方法和全面剖析社会的切入点,继而有力地驳斥了非历史地阐释社会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展开了对社会概念的“微观解剖”。通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展示了社会概念的四重意蕴,即作为历史性规定的社会、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社会、作为有机性构成的社会和作为建构性实体的社会。只有坚持唯物、辩证且历史地看待、分析与我们紧密相联的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才能为处理新时代诸多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指导。
8.国外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多向度解读
作者:成龙;王楠
期刊:《浙江学刊》2022年第3期
摘要:数字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意涵、生成动因、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向展开热烈讨论,不仅提出了一些颇有借鉴意义的思想观点,而且显现出一些亟待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系统耙梳和分析国外学者关于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诊断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规避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引发的异化风险,充分释放数字技术解放生产力的强大潜能,更好地构建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无疑具有重要启迪借鉴意义。
9.论新时代青年历史主动精神的涵养
作者:代玉启;姚乃文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使命的引领、理论规律的遵循、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对复杂多样的形势作出精确判断,进而精准施策,勇于开辟未来的精神品质,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基本主线。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加强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使命引领的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历史主动精神是引领青年自信自强的重要动力,也是破解青年发展难题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青年涵养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学习经典著作,掌握理论本领,在社会实践中化理论为德性;重温百年党史,树立“大历史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审视发展走向;学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在优秀榜样引领下确立崇高理想;坚守初心使命,涵养精神气节,以崇高的使命担当锚定人生方向;明确发展定位,砥砺奋进之志,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
10.探索“三个规律” 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代玉启;杨瑞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三者目标相通、思想贯通、内容融通,相互促进和有机支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需要增强自觉意识,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群体。
11.青年付费自习室消费现象分析
作者:代玉启;王昕;姚乃文
期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摘要: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阈下,付费自习室可解释为一种无声建构的仪式——由特定消费群体聚集在场、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共享专注高效学习状态而建构起的排他性情境。踏入付费自习室的自习者多为忧患意识强、竞争压力大的青年,他们自觉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奋斗、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通过为自习买单这种消费行为表达生活态度、建构社交关系、表征群体身份、开展圈层互动。为引导青年付费自习室消费良性发展进而促进青年成长成才,须从完善行业规范、增加服务供给、引导青年消费观等方面入手,多方协同、多措并举。
12.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构与芬伯格的技术代码方案
作者:王晓梅;何丽
期刊:《伦理学研究》2022年第2期
摘要: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可信”程度是当代伦理学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通过建构可信伦理规范以化解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道德风险是一种可行方案。可信伦理规范要求充分反映并增进公众利益,但规范的实际制定却不可避免地偏向优势群体的特殊利益,削弱规范的可信度。动态建构的技术代码能有效应对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代码作为一种调节多方利益的动态平衡机制,可有效防止利益格局的固化,从而建构起一种可信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13.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辨析
作者:赵永帅
期刊:《浙江学刊》2022年第3期
摘要:理论澄清是释放学理空间与贯通时代逻辑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马克思所揭示的“抽象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学界常有混淆二者理论内涵和问题指向的现象。回归历史本真样态并阐明理论不同论域,“抽象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场域中空间不同、逻辑中指向各异、旨趣中路径有别的论证过程,完成了对理论本身的澄清、学理空间的拓展和思想体系的深化。系统明辨马克思“抽象共同体”与“虚幻共同体”的“同”与“不同”,是进一步阐释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时代的变化的逻辑贯通与现实推进,是全面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现实论域和理论图景的学理基础。
14.媒体融合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逻辑探论
作者:董扣艳
期刊:《理论导刊》2022年第4期
摘要:在媒体融合和数字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逻辑的媒介化发展是其现代化转型的具象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逻辑在本质上揭示的是人与智能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蕴含着人本主义立场、技术治理结构、科学思维方法等多重向度。从治理现代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导向,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克服技术认识误区,善用数据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15.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逻辑探赜
作者:董扣艳
期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字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向度就是媒介化发展。在学理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治理水平的必要环节,需要把握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耦合关系,阐释清楚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效度和限度。在实践层面,要克服“重价值、轻工具”和“重数据、轻人文”两种错误的技术认知倾向,着眼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构建柔性的意识形态治理范式,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性。
新闻中心
资料收集及整理:谢雨欣
编辑:谢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