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14时—16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场)以线上腾讯会议形式顺利举行。学术活动主题是“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一个批判性分析”,主讲人是“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200余位老师和同学们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一、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并非一桩新鲜事
包大为老师从“传染性疾病——一个不再陌生的古老话题”入手,引出城市与疾病的共生关系。在古代,城市集中了人口和资源,每一次瘟疫都造成城市人口锐减、乃至消灭城市本身。因而,在古代人看来,城市与疫病的关系等价于城市与罪恶的关系。包老师以欧洲的黑死病为案例,讲解了城市是如何成为病毒全球传播的“中转站”的,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
二、早期现代的道德化言说
早期城市中,人们如何理解疫病呢?包老师提出“早期现代的道德化言说”观点。他分析到,启蒙时代开始以世俗的视角来理解疫病,但仍然偏向于道德化的解释。他引用乔治·康吉莱姆的《正常与病态》一书中的“过度”一词,以探讨城市疫病诱因。同时,借用卢梭、魁奈和马尔萨斯的观点进一步探讨城市与疫病的关系。他认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浪漫主义的兴起,并引用《浮士德》《唐璜》中的表述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对城市疫病的道德化解读带来“制造他者”的机制,造成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
三、大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城市中疾病的阶级化
人为什么聚集在被称为城市的特定空间?污浊的空气和时而爆发的疫病为什么仍然无法缓解近代以来城市人口剧增的势头?为解决这些疑问,包老师着眼于大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城市疫情的新特征。他以恩格斯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大工业时代城市疫病阶级化的问题,分别表现为饥饿致疾和致死、居住环境恶劣致疾、环境污染致疾、伪劣食品致疾,并辅之以经典表述为证。同时,参考刘易斯·芒福德所写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19世纪崛起的工业城市的基本状况,深刻展现了工人阶级脆弱的生存和心理特征。
四、当代:新的病毒温床及其治理
包老师指出,当代,城市病症以社会瘟疫为表现形式,分为慢性症状和急性症状。慢性症状分别是人与人的对立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并围绕《资本论》《巴黎手稿》等经典著作展开系统论述。关于急性症状,他结合《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等文章进行论证。
郊区是解药吗?资本全球化是解药吗?新自由主义的治理是解药吗?包老师抛出上述问题,并逐个进行批判与论证。
五、总结
最后,包老师总结到,城市与疫病的共生关系带来治理层面的积极作用是,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了考验和发展,并证明有一条应对城市病症的有效道路——人民战“疫”。
图文:陈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