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二)

编辑: 时间:2022年01月10日 访问次数:1027

1218日上午八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十二次读书活动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举办。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兴亚教授应邀作题为“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工资’”的讲座。

一、工资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

许老师首先指出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理论地位。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长达四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先后写下了大量的与政治经济学有关的著作、笔记、书信和手稿,形成过许多不同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计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57-1858年间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著作计划”在内的全部经济学著作的“三部著作”的理论体系,以及在60年代形成的包括现行《资本论》的第1-4卷在内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其中从工资理论的角度看,主要涉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7年的《工资》提纲和手稿、184945-8日和11日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在《新莱茵报》上的《雇佣劳动与资本》、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与工资有关的计划和内容、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向世人宣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1865620 日和27 日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用英语作的报告《工资、价格和利润》等文献,并且在这些不同时期的著作和理论计划中,“工资”和“雇佣劳动”的理论所处的地位及论述的角度,是各自有所不同的。其中,尤其是1847年的《工资》提纲和草稿,以及1857-1858年期间形成的“六册计划”中的《雇佣劳动》册,都是拟议中的专门论述工资和雇佣劳动的著作。

紧接着,许老师着重分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所讲的“工资”的性质和地位。许老师指出,本篇所说的“工资”,并不是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的全部,也不是全面阐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各种具体形式的,而是重点在于揭示: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由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取得了“工资”即“劳动的价格或报酬”这个转化形式,从而成了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进行压迫和剥削的工具或手段。正因为如此,所以“工资”这一篇才可以被安排在“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作为在前面第三至五篇中已经阐述过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继续和补充。许老师说,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本篇的学习重点,甚至还会有可能“工资”误认为是流通(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分配(作为工人的“劳动收入”)领域的范畴。

关于为什么说工资在本篇中不应当看作流通和分配领域内的范畴许老师解释说:工资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可以被归结为一定量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但是这一点前面在第二篇第四章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中已经分析过了。并且在那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作为“自由买卖”双方,在劳动合同即契约中确定的。工人还没有进入生产过程。因而在这里,工资还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而不是作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手段”发生作用的。其次,从分配的角度看,工人既然已经把他的劳动力出售给了资本家,那么这部分价值的被消灭和被再生产出来,以及这价值部分的分配,也就与工人无关。相反,只有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取得了工资即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个转化形式,它的高低或多少才可以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挂起钩来,成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套在工人脖子上的那根看不见的线,亦即成为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工人的手段。

最后,许老师介绍了卢森贝、王思华、罗思多尔斯基等学者围绕第一卷第六篇“工资”的理论地位问题的不同见解。

二、本篇学习要点

接下来,许老师逐章地对本篇的学习要点做出解读。

在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中,许老师着重强调了工资在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许老师说,其实这就是这一章的重点。然而工资(即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用语,这是因为,首先,“劳动的价值”是同义反复。其次,劳动不是商品,也不是价值。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最后,货币作为对象化劳动,它与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所以马克思说:“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像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由于“毫无批判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了劳动的价格这个范畴”,所以“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混乱和矛盾中,同时为庸俗经济学的在原则上只忠于假象的浅薄性提供了牢固的活动基础。关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如何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许老师指出,工资实际上被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也被资本家看作劳动的价值;工资的实际运动显示出一些现象,似乎证明被支付的是它的职能即劳动本身的价值。这一转化导致一个荒谬的结果:劳动的价值必定总是小于劳动的价值产品。这一转化消灭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一切痕迹,把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因此可以懂得,为什么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转化为工资形式,即转化为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许老师指出,在有了把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即“劳动的价格”这个转化形式以后,接下来就可以用来讨论这个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如何成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进行统治和压迫并且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了。

许老师指出,在第十八章“计时工资”中,重点讨论了计时工资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因为在“工资”既然已经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所以“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向工人支付的货币额。这里的关键,是单位劳动价格的概念。计时工资对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工人阶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在日工资、周工资等等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单位劳动价格;或者在日工资、周工资等等名义工资增加的情况下,单位劳动价格不变。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长或者劳动强度的提高引起的。这样增加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2)计时工资可以成为工人因就业不足而遭受的苦难的根源。(3)额外报酬的实质:额外报酬成为延长工作日和降低劳动价格的手段。具体来说,额外报酬不抵劳动力的额外消耗,额外报酬延长了实际工作日并且降低了正常劳动价格。计时工资对工人影响的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恶性趋势:劳动价格越低,工作日越长;工作日越长,工资就越低;竞争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的趋势。

在第十九章“计件工资”中,许老师领读了马克思关于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的论述:“两种工资形式在同一些行业中同时并存的事实,必定剧烈地动摇着对这种假象的信念。”“工资支付形式的区别丝毫没有改变工资的本质,虽然其中一种形式可以比另一种形式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者都是劳动力价值的不合理表现。计件工资具备五个特点:计件工资是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计件工资成为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计件工资形式形成现代家庭劳动的基础,也形成层层剥削和压迫制度的基础;计件工资有利于提高劳动强度和工作日的延长,并降低工资水平;计件工资在促进工人个性、自由精神、独立性和自我监督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竞争。最后,许老师指出,马克思从计件工资的历史发展、计件工资和农业无产阶级、计件工资和工厂法、计件工资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及围绕计件工资进行斗争四个方面说明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在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许老师指出,本章考察工资的国民差异,实际上仍然是在考察工资的国民差异对于各国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工人阶级的影响。在比较国民工资时,首先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涵量。还要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化为长度相等的工作日。在对日工资作了这样换算以后,还必须把计时工资换算为计件工资,因为只有计件工资才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内涵量的尺度。”工资不仅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要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的强度,以及剩余价值率等等。最后,许老师特别强调并解释了马克思所提到的“相对劳动价格”即“相对工资”,以及“货币的相对价值”的概念。指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即使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他们受剥削程度也仍然可以是更高的,因此“相对劳动价格”从而“相对工资”也可能是更低的;即使在两国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相等、工人所获得的实际工资也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率更高,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也会更低,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人的名义工资也会代表一个更小的国内价值。

最后,许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劳动者是否有权分享劳动产品”、“日劳动价值与劳动力的日价值何以等同”等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本次读书会,许老师提纲挈领、由浅入深地带领同学们精读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的内容,同学们收获颇丰,纷纷表达对下次读书会的期待之情。

图文: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