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十三期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1年12月03日 访问次数:202

1121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十三期以“《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进路与理论自觉”为主题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521室如期举行。读书与研究班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研究活动。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余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线下参加研讨活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和博士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青年教师等学者线上参加研讨活动。本讲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文军副教授担任主讲,丁堡骏教授、翟绪权副教授到场共同参加指导研讨活动。

付文军老师指出,对于刚刚涉足学术写作的同学而言,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痛点”,即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特别是如何找到自己未来三到五年能够坚持做下去的研究方向。作为马克思耗费精力最多、也是最鲜活的理论成果之一,《资本论》及其手稿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丰富多样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选题。因此,付老师希望这次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讲座有助于同学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国内学者围绕《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条独具特色的进路:第一条进路是借助于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口号,遵循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模式来研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相关理论,并形成了历史现象学、生产关系现象学、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和资本现象学四种现象学的解读模式。付文军老师一一介绍了不同现象学解读模式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并指出从历史、存在论和资本视角展开分析,所要透视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连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现象学是他心目中最合理的现象学解读模式。丁堡骏老师补充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论述出发,可以对上述四种现象学解读思路进行评估。

第二种解读进路是文本学解释。这一解读模式提出了“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口号,它们所共同强调的是要直面马克思留下来的文本,要让读者和作者之间进行对话,让作者、《资本论》和现实世界之间发生联系。文本学解释主要围绕文献还原与版本考证、文本研究与概念梳理、思想阐释与理论建构等方面展开。

第三条进路是历史化的解读。这一诠释路向抓住了“现代社会”这一关键,并对其展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继而科学剖析了它的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和历史趋向。付文军老师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既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方式和阐述思路,也要在文本和现实之间实现合理性的对接。同时,对资本主义或我国现实状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也要有这种历史思维。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体会到,“马克思雄踞在人类思想的巅峰”。

付文军老师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中应保持三种理论自觉。第一点是面向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现实问题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动力与目标。第二点是面向经典文本的理论自觉,避免机械地阐释、过渡地诠释和标签式解析。第三点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理论自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既要结合马克思对自身生存处境和时代遭际的切身体会,也要看到当代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特色与未来趋势。

丁堡骏老师补充道,进行《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要有尊重事实的理论态度,《资本论》具有一个庞大的手稿群,深入挖掘这一手稿群,去体会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过程及其思想演变,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指导思想,也容易起到颠覆马克思的作用,比如用成长过程中的马克思来否定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在交流和讨论环节,丁老师和付老师鼓励在场的研究生勤练笔,只有大量进行学术投入才能有所产出,并就“如何整理思路、组织材料”、“如何在参加会议时得到更多反馈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在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读书班不仅拓宽了他们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认识,还增加了他们应对研究生阶段各种“难题”的思路。读书班在与会人员的掌声中落幕。

文字:夏鑫雨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