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五)

编辑: 时间:2021年11月15日 访问次数:337

10月30日上午八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五次读书活动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521室举行,由我院刘召峰教授、丁堡骏教授领读。读书会主题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对应《资本论》第二至三章文本,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精读会。

一、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精气神

关于“《资本论》的重要意义”,刘老师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思想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因此,学习《资本论》有利于去伪存真,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维水平。比如,“生产力是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表述没有将生产力置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下加以考察,因此是不准确的。须知,《资本论》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形式抽象地谈生产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分析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

关于“如何将《资本论》学习与论文写作结合起来”,丁老师认为硕博士的发文难题与其缺乏论文写作训练不无关系,不少学术新人不了解论文加工是一个集腋成裘的过程。丁老师认为,要带着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写作动力去阅读《资本论》。一方面,要参与学术争鸣,站在学术巨匠的肩膀上前进。丁老师在读书群分享了多篇批注文章,希望同学们以此为灵感,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批判写作,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实现学术自立。比如对于《资本论》开篇商品是哲学概念还是经济学范畴一直存在争论,同学们可以尝试做跨学科比较。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问题,把论文写在民族复兴的篇章中。丁老师以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为例,指出思想路线之争有重要的政治影响,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内精英不信马列信西方,否定列宁开辟“先革命后建设”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道路的正当性,“补资本主义的课”的改革方案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殷鉴在前改革当时,我们需要坚定理论自信、心怀“国之大者”,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丁老师希望同学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精气神投身科研事业,而不是为了完成科研指标而焦头烂额。

关于“学术选题和研究意义”,刘老师表示要留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联系很紧密,不少期刊对学术热点的偏好变化较快,因而出现了“有文章无成果”的虚假学术繁荣。刘老师以自己花费十年时间写作一篇对于陈岱孙先生价值规律观点的商榷文章为例,指出应当致力于解决学术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清理思路后,师生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阅读《资本论》。

二、交换过程的逻辑与历史统一

在第二章中,马克思梳理了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货币诞生的历史过程,完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没有打算做的事”,考察“商品怎样、为什么和通过什么成为货币”,揭示了货币拜物教的迷。

刘老师强调了“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指出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这种经济关系的承担者而对立着,资本家、工人和地主不过是资本、劳动时间和地租的人格化。随后,刘老师梳理了货币形式是如何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起来的。

首先,为了交换,商品的内在对立需要通过外部对立表现出来,这要求商品价值取得独立的形式即货币形式。在直接产品交换中,商品对其占有者而言是作为非使用价值的交换手段,对交易的另一方而言是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等价物。所以,商品必须在交换中证明自己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才能作为价值实现,进而才能作为使用价值实现。由于每个商品占有者都将自己的商品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所以没有一个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只有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个特定的个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一个商品就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

其次,交换过程的扩大和加深使得交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货币形式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起初,只是在原始共同体之间发生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关系随后也延伸到共同体内部。因此,物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开来,由生产本身决定的物物交换的量的比例也由于习惯固定下来。交换过程赋予了交换物独立于使用价值和之外的独特价值形式,这种独立的价值形式并逐渐固定在某种商品上。“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金银是矿物,货币是商品交换中这种矿物的社会形式规定性。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是一般商品;由于货币具有区分于其他一切商品的特殊地位,货币又是特殊商品。

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货币拜物教的迷:脱离了交换过程和等价关系,好像一个物不通过交换过程和等价形式就具有自己的等价形式,将社会形式误认为是特殊商品的自然属性。

三、商品价值与货币所表示的商品价值量

在第三章中,马克思分析了商品流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货币职能,区分了商品流通与直接产品交换,昭示了商品流通在打破交换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在“价值尺度”一节中,刘老师指出,不是因为有了货币商品才可以通约,而是因为商品本身可以通约所以才有了货币这一价值尺度,货币只是商品内在的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商品价值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量的不一致,价格围绕着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是通过价格与价值不断互相背离又相互抵消的形式发生作用的;另一方面,非商品以及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值,比如良心和未开垦的土地。关于价值与生产价格问题,丁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政治经济学史》(陈岱孙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经济学说史》(鲁友章 李宗正主编,人民出版社)这两本经济学说史经典著作,以拓展学术视野、提高鉴别能力。

四、商品交换过程的“两次跳跃”

在“流通手段”一节,马克思分析了商品形态变化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商品交换过程体现了“W-G-W”的形态变化,是为买而卖的过程。第一形态变化是卖,即W-G,是商品价值从商品体到金体的惊险的跳跃。商品体交换到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可以联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加以理解)。金体充当货币要求蜕掉原来的使用形式,直接作为人类劳动化身与另一种价值相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第二个形态变化是买,即G-W,这是商品最终的形态变化。

商品内在矛盾的对立在商品形态变化的运动中发展起来(可以联系“等价形式的特点”加以理解),一方面商品交换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这种交换关系不受人的支配反过来控制人。刘老师特别强调了第136页的注释,马克思区分了直接产品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三个层次,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在商品流通中,交换过程分裂为买和卖两个过程,不是直接统一而是在矛盾运动中大致平衡。因此,“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律是荒谬的,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蕴含着危机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系列关系的确立使得这种危机成为现实。

丁老师梳理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中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学派都不承认经济危机,认为市场调节下供求将自动实现平衡;经济大危机后发生了凯恩斯革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国家实行需求管理政策,凯恩斯主义促成了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滞涨危机后供给学派兴起,主张复活萨伊定律。丁老师还特别强调,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供给学派。

刘老师补充道,不能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抽象掉特殊性去研究经济问题,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为商品生产乃至产品生产解释不了具体问题。在研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不能仅仅强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还要深入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去分析各种经济成分的特殊性,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当前中国经济运行。

 五、货币流通过程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人类劳动的耗费,货币作为价格标准计算金属重量,必须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才能使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为了方便流通还出现了铸币。后来由于货币的磨损或者伪造,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分离,铸币的职能与它们的重量亦即价值完全无关。因此,当金执行铸币或流通手段的职能而被孤立起来或独立出来时,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但是由于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不具有内在价值的纸币需要靠国家强制力予以确认,所以纸币执行货币职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

当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停留下来,货币就从物质变化的中介变成了目的本身,货币就“硬化”为为贮藏货币,货币作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重要性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日益凸显,出现了货币贮藏者,通过直接方式或占有金银制品的“美的方式”占有货币。货币贮藏具有调节流通领域货币量的作用,“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而支付手段是一种债务关系,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世界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执行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六、结语

刘老师提示大家在学习第四章时注意比较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主义流通的区别。从资本家角度来看,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从劳动者角度来看,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成为依靠工资唯生的雇佣劳动者,这是劳动变成雇佣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最后,丁老师和刘老师推荐了两本经典著作,鼓励大家课后自主阅读和积极分享心得与作品。两位老师表示很乐意推荐优秀作品发表,并将不遗余力地将读书会打造成“论文工作坊”和“学者培训营”,与各位同学共勉。

图文:陈柳依|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