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六)

编辑: 时间:2021年11月18日 访问次数:745

11月6日上午八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六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主题为“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由我院刘召峰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荆顺吉、中国政法大学贾燿荣、安徽农业大学李华强同学共同领读《资本论》第一卷第四、五、六章,二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无法从流通领域论证剩余价值的来源

刘老师指出,马克思在第四章首先指出了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货币是这一过程的产物,由此得出结论: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即为买而卖的简单商品流通和为卖而买的资本流通。刘老师指出,简单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以满足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则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不以直接需要为限度。资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对外扩张。资本自行增殖是需要破除的“假象”。

荆顺吉同学针对资本运动的“限度”问题补充了自己的理解,认为,资本的运动是有限度的。马克思在这里说资本的运动没有限度,这是就其目的而言的,资本有对外不休止地扩张的冲动。资本的限度在于它自身:资本以剩余价值作为追逐的目的,受制于剩余价值,无利可图时资本就不会扩张。另外,资本要实现为货币,最终和人的需要有关。刘老师肯定了荆顺吉同学的看法,指出这一补充很重要,并引导大家继续思考:“资本没有限度”是在何种意义上说的,应在何种意义上去考察资本增殖的限度。

在阅读第四章第二节时,刘老师指出,这一节的核心内容是在反驳试图从流通领域对剩余价值来源进行的论证。马克思最终得出结论:从流通领域无法解释价值的增殖,“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在阅读第四章第三节时,荆顺吉指出,马克思在第三节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即剩余价值的来源。刘老师对此做了补充。马克思在第二节的基础上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首先剔除了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出售的是自己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接下来,马克思考察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资本家支付货币实际上是购买了劳动力的价值,而资本家占有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者出售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获得了劳动力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工人维持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教育或训练花费的商品等价物等。

二、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保存旧价值、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在领读第五章时,贾燿荣同学指出,马克思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做了相似的区分,一方面是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天然劳动对象和天然劳动工具,另一方面是经过人类劳动滤过的原料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明确了划分时代的标志正是人们的生产工具或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物质基础设施条件,也是由人类劳动生产的。虽然并不直接被包含在劳动过程中,但是它们对于劳动过程的实施来说是必须的。“这类劳动资料中有的已经经过劳动的改造,例如厂房、运河、道路等等”。劳动过程不仅依赖于从原始的自然中对材料的提取,也依赖于田野、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人们建设出来的环境。

刘老师对此做了补充说明,认为,马克思在第五章叙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马克思首先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具有的一般性质,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接下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做了概括: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在资本家控制下,该过程的产品属于资本家。“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刘老师辨析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指出,劳动过程是一切生产都具有的,无论这一过程是否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无论生产是否是商品生产。价值形成过程是一切商品生产都具有的,无论这一生产是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独有的。

刘老师还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要在资本家的组织管理下发挥作用,劳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半个工作日就能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而半个工作日之后还要继续工作,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通过转移旧价值,再生产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创造剩余价值发挥作用。劳动力的发挥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不同职能

李华强同学领读了第六章,指出,马克思在第六章中提出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概念。从价值增殖过程看,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从劳动过程看,它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变资本可以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价值,不变资本可以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价值到新产品中。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商品无法看出被谁生产,劳动的具体特点被抽象掉了。因而劳动力作为商品被出卖,资本家考虑的是劳动力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大小。此时,“人”成为抽象的劳动者,“人”的价值高低可以通过货币和资本来衡量。而另外一方面,土地、水等自然界存在的资源,各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如果作为生产资料并且通过货币即交换价值来衡量,其具体特点也被抽象了。

刘老师补充道,“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这是理解第六章内容的关键。从劳动过程逆推,资本家的资本一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化为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使原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被保存到新产品中;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创造新价值。

刘老师强调,劳动力和劳动都不是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家手中的一部分货币作为货币资本存在,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一部分与劳动者相交换,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

通过此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感受到了《资本论》的理论魅力。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积极和老师交流、探讨,收获颇丰。

图文:崔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