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二十六期顺利举办

编辑: 时间:2021年11月13日 访问次数:513

1111日晚,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二十六期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521室顺利举行。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鲁明川教授应邀做题为《生活世界的“市场化”存在样态与应对》的学术讲座,与谈人为代玉启教授。“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主持此次讲座。

包大为研究员指出,在“双十一”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探讨生活世界的“市场化”样态是非常有意义的。“市场化”样态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不自觉的样态,我们正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进而将自己的一切价值规范不断地推向市场化深渊,整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作为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将提供给我们一种自觉的方法,不仅聊以自省,更能用以透视消费主义的各种意识形态外观。

讲座伊始,鲁明川教授指出,从“双十一”节日名称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复杂经济现象,可以看出其“市场化”的历程。我们每个人都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而世界与市场也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交流“生活世界的‘市场化’这个主题具有独特价值。鲁教授从他对《叙事经济学》和《金钱不能买什么》两本书的读书感悟讲起,提到首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反映经济学,此外,生活还可以指引经济学的方向。在经济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经济不仅仅是数学公式,它与生活密不可分。鲁教授强调,经济学应该有“生活叙事”,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过分关注关键性指标,而忘了自己“为了什么”,“生活叙事”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尊重。随后鲁教授就生活世界何以“市场化”、生活世界“市场化”存在样态和面对未来“市场”,我们该如何美好地生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生活世界何以“市场化”?

鲁教授指出,市场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资本的全球化意味着现代社会和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启。鲁教授从地理大发现后海外殖民扩张浪潮;工业革命后资本流向全球,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实践,日益密切的国际生产合作和贸易往来这三次全球化浪潮讲起,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指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它的伴侣和结果。市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范畴与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接受“无处不在的市场化”这个生活现实。

二、生活世界“市场化”的存在样态。

鲁教授指出,生活世界“市场化”的存在样态可以从“三个缺失”来理解。其一是生活方向性的缺失,指被市场引导的个体偏好与自我迷失,虚假的个体偏好使人偏离自我的真正需要;其二是生活过程性的缺失,指个体参与度和体验感被忽视,市场化社会中个体存在发生收缩,个人成为市场符代言人,;其三是生活评价性的缺失,指市场化权力至上与价值通约主义。鲁教授还特别指出,因为在利益驱动之下,市场信息准确性很难保证,“镜中我”也已成为生活常态。

三、面对未来“市场”,我们该如何美好地生活?

鲁教授指出,市场将是未来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面对未来‘市场’,我们该如何美好地生活”这一问题。第一,避免“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即找到真实的自我;第二,树立“不计成本”的生活态度,牢记生活不是交易,生活没有输赢;第三,解蔽市场化符号,专注自身,活出自己的精彩;第四,走出物化的牢笼,保持精神自由富足,体悟生活美好。最后,鲁教授还对美好生活做出总结:美好生活的逻辑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代玉启教授从行文思路和启发两个角度做出了点评和梳理。代教授指出,鲁教授的讲座体现出了规范的行文思路。首先梳理历史脉络,做出“生活世界何以‘市场化’”的前提性追问;然后按照理论叙事理路,结合案例,生动讲解“生活世界‘市场化’的样态”;最后展望式结尾,提出“面向未来‘市场’,我们该如何美好地生活”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此外,代教授从四个角度总结了鲁教授讲座带来的启示与思考:第一,“市场化”在引导和建构我们的需要,人被抛入“市场化”以后,该如何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还有内心的声音吗?第二,人在市场化面前,我们的主动性在哪里?第三,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维度思考,除了市场维度我们还有什么?第四,国家和制度对“市场化”可以如何进行有效规约?破解路径又在哪里?

随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就生活本身是否也有“市场”、生活是否能以另一种形式“市场化”、我们如何在生活“市场化”过程中提高问题意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鲁教授生动的讲述方式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激发了同学们对生活世界与市场化关系的深入思考。

新闻中心

图片:余薇

文字:郭宇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