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四)

编辑: 时间:2021年11月09日 访问次数:845

102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四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主题为“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的拜物教性质的剖析”,精读的篇章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由我院刘召峰教授领读,二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精读会。

一、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

刘老师首先辨析了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刘老师以金银为例,指出,作为“物”的金银,其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本没有关系,但是当金银作为货币时,所有的商品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量,导致金银看起来天然地就具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但是不能把这种社会属性看作是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就具有的。刘老师指出,商品生产带有神秘性质,鲁滨逊的生产、中世纪的生产、家长制生产、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都没有神秘性质,都不是商品生产。

二、拜物教概念辨析

刘老师对“拜物教性质”和“拜物教观念”做了区分。“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刘老师指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拜物教”,指的是拜物教性质。商品拜物教性质和商品生产有关,是商品生产使得劳动产品具有了拜物教性质,不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具有这种性质,而是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具有商品拜物教性质。刘老师还指出,作为错认的拜物教观念不等于“崇拜”。“崇拜”是人在观念中对崇拜对象的神秘化,但是“拜物教”不是拜物的教,不是人对自己的创造物的崇拜。这里的拜物教观念是指,劳动产品在商品生产和社会关系中具有的属性,却被错认为是物本身具有的属性,即物不在商品生产中也可以具有的属性。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观点。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

 “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刘老师指出,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需要通过交换来证明,即劳动产品通过交换实现价值,私人劳动得以被社会承认。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即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商品社会则需要通过交换来证实私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在生产者面前,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质间的关系,需要物作为中介。

四、宗教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刘老师对宗教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做了解读。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宗教形式,而这一宗教形式是“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马克思还强调了生产方式对于宗教形式或宗教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意义。在古老的社会有机体中,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这种实际的狭隘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宗教有其现实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导致宗教形式的变化。商品的神秘性和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只要有商品形式的存在,就不会有宗教的消亡。当社会形态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不再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时,商品才会消亡。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的结果。

刘老师还指出,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商品生产永恒化的思维方式。若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就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忽略价值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的特殊性。接下来,刘老师还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理解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为什么到共产主义,神秘的纱幕就会消失”等提问做出了解答。刘老师还结合自己撰写的三篇论文——《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和《Fetischismus及相关词在马克思著作中的话语变迁》对拜物教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解读。

通过此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感受到了《资本论》的思想魅力。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热情不减,积极和老师交流、探讨,受益匪浅。

文字:崔晨茜

图片:崔晨茜|陈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