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三)

编辑: 时间:2021年10月27日 访问次数:504

1016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期第次《资本论》精读会如期举行线上线下共二百余名师生齐聚,在刘召峰、丁堡骏、高永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走近《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深入领会《资本论》的真理魅力

首先,刘老师分析了《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所以《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这种叙述方式引发的学理思考是: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都要以商品分析为起点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应该是商品、劳动产品还是社会主义改造进程?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参考《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的相关讨论。

《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大致分为资本主义商品说、简单商品说、商品一般说。刘老师认为,开篇商品是尚未发展成资本主义商品的一般商品,但并非历史上的简单商品。从简单商品到资本主义商品是低级到高级,从商品一般到资本主义商品是抽象到具体,二者的逻辑不可混同。丁老师补充说,开篇商品是“概念”还是“现象”的争论很重要,这反映了对《资本论》是哲学著作还是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基本定位的分歧,以黑解马的思辨哲学方式不利于理解马克思思想。

接着,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不是先下定义,而是分析商品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关系。刘老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分析了劳动二重性问题,指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同一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区分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说的是商品的价值是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作为具体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具有社会历史性,比如煤的用途从取暖向煤化工拓展等。所以,使用价值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使用价值的发现是历史的事情”,比如石油可以用于燃烧或者作为化工原料。刘老师引述许兴亚教授的观点,提醒我们区分两种表述:“物的有用性就是使用价值”不等于“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有用性是物的特点而不是物本身。非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在商品形式下使用价值还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政治经济学不同于商品学,它考察的是具体社会形式下商品的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是商品形式下价值的必然表现方式。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以交换的基础是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力。

刘老师批驳了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抽象力”的批判,指出“稀缺性”本身就是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特征,庞巴维克并未抽去使用价值。丁老师就“抽象力”问题进行了补充。抽象劳动是历史的范畴,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只有在商品经济普遍化之后,抽象劳动才出现、交换价值才成为经济学意义上价值的必然表现形式。所以,这些范畴不是马克思人为的发明,而是对“一只羊换两把斧子”的客观交换过程中的反映。丁老师提醒,脱离了《资本论》中现实生产过程,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定义就只得到抽象的概念,说不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第一节最后,刘老师结合恩格斯的补充强调了“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马克思考察的是劳动产品从生产出来到达使用者手中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定义“什么是商品”。

第二节中,刘老师带同学们分析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对(包括马克思经济学在内的)政治经济学有重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结合《马恩全集》(第31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阿凡纳西耶夫著)进一步阅读。

劳动二重性反映在交换过程中客观的抽象过程中。“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裁缝这一职业体现了劳动的专门化,过去和未来都可以没有裁缝的职业,但是也有缝和织的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不再局限于旧式分工而是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一切劳动给都是人类劳动在在生理学意义的耗费,也同时是人类劳动在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此处需要追问的是,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定经济范畴,并不等于哲学上的“意义”。不是一切抽象人类劳动的耗费都形成价值,不是一切劳动产品都采取商品形式,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仅存在于某些商品经济社会还是一切社会形态?即使在孤岛鲁滨逊的生产活动中也需要对劳动时间进行计量和分割,这是否意味着暂时抹去劳动的有用形式?可以参考《<资本论>百题论争》相关论述。

刘老师提醒大家,在阅读《资本论》可以借助《国富论》等材料加以理解。比如,古典经济学家也有劳动价值论,斯密和李嘉图也意识到了劳动的差别,但是没有明确界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深入研究劳动二重性

在第三节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标题,即“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是否意味着二者完全相等?

刘老师特别强调以下这一段,“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并无神秘之处,但是作为价值却让人迷惑,我们必须从商品交换关系出发,即从交换价值这一价值的表现形式去理解价值。马马克思主义价值形式理论完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未涉足的失业,即问货币和商品的历史起源,因而具有区分学术派别的意义。

刘老师借用马克思的话说,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量商品A=y量商品B”的式子中。处于相对价值地位的商品的价值是有待被表现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主动去表现他物的价值。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表现出来。比如,在20码麻布 =1件上衣的等式中,20码麻布的价值(凝结的劳动时间)以1件上衣的使用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考察完价值形式的内容和量的规定性后,我们再考察等价形式,需要注意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价值需要通过使用价值来表现,抽象人类劳动需要通过具体劳动来表现,生产一般等价物的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作为等价物的上衣“似乎天然具有与其他物品相交换的属性”,由此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迷。但是,等价物只有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才具有这种等价物的属性,这与等价物的物理属性无关。

丁老师补充说,价值表现形式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即作为劳动者的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A的交换价值以B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丁老师还推荐同学们结合《<“苏联范式”批判>之批判》一文,在批判边际效用论等错误观点中领会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真理性。随后,刘老师推荐大家自行阅读第三节剩余内容,并且提示大家,货币只是一种固定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第四节的内容更加困难也十分重要,大家需要提前阅读。

最后,刘老师再次强调学术批判的意义。达到真理的方法是多个方面的,老师只是引路人,大家不要迷信权威,而是要在批判错误理论的基础上发现真理。丁老师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鼓励大家“读原著悟原理念真经”,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上坚定扎实地走下去。

图文:陈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