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二十五期顺利举办

编辑: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访问次数:183

1020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二十五期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521室顺利举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老师应邀作题为《关于红色经典的理论问题——从电影<长津湖>现象谈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名师生参加。

包大为研究员指出,《长津湖》是一部合格的主旋律商业片,但电影不仅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再现,更包含各种跨越历史鸿沟的文化元素、审美元素。我们既要在《长津湖》这部影片中学习这段历史,更要以这部电影的解读为契机,探寻未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阐释、再宣传的方向。

讲座伊始,王杰教授指出,建党一百年来我们积累了无数的历史经验,不仅体现在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美学上,红色经典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津湖》作为一部根据红色故事改编的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视角去研究《长津湖》及其产生的争论时,要看到其背后所揭示的关于红色经典的理论问题。随后,王杰教授就《长津湖》提出了什么理论上的问题,红色经典理论问题的提出,红色经典的美学根据,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长津湖》提出的理论问题

《长津湖》究竟是是一部商业片还是宣传片?如何看待《长津湖》的美学价值?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视角、斯大林的视角、马克思的视角、拉康的视角等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理论推演和讨论。王杰教授在讨论中指出,《长津湖》是一部艺术创作上比较成功的作品,但从美学价值上讲,《长津湖》的美学阐释还未完成。因为这部影片并未很好的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战士能够战胜人类身体的极限?也就没有把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及其基础很好的表达出来。而这一现象揭示的正是红色经典的理论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信仰和信念的实质是什么?在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之后,为什么要强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美学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2.“红色经典”理论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在美学上进行表达。王杰教授认为,百年来中国人民在文学和艺术上创造了许多红色经典作品,例如中国在延安时期就曾有过这样的文艺作品的集中呈现。尽管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在艺术技巧性上是朴素的,但是这些文艺作品在情感和精神表达上高度符合马克思对美的规律的定义。而在当代,对红色经典进行当代诠释的很多文艺作品在技巧性上是丰富复杂的,在情感和精神表达上却不尽人意,问题在于美学理论的滞后。一方面,我们对美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美学研究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关于红色经典的审美意义的研究是不充分、不完备的,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更缺失了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就缺失了对红色经典审美意蕴进行阐释的学理性支撑。相对于许多西方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更强调美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联系,更强调美学感受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红色经典的学理性根基。

3.“红色经典”的美学根据

从理论上说,“红色经典”是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乌托邦冲动)有紧密联系的文学艺术经典作品。在内容上,“经典”与时代精神和“情感结构”相联系,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在形式上,“红色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理论要求,达到了一种新的美学规范的标准。王杰教授还在研究中发现,“乡土”和“农民形象”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文学”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应当注重研究这种具有悲剧人文主义和中国特色的象征形象。

4.“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

在对红色经典的美学价值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红色经典中关于“崇高”的阐释、红色经典的文化价值进行表述。王杰教授及其团队调查后发现,浙江大学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小说分别是《白鹿原》与《平凡的世界》,这两本小说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形象及其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将农民形象与现代性思想进行统一性表达,而这正是红色经典独有的文化价值。

王杰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基于对红色经典表征未来的判断,红色经典不仅仅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意义上是一个当代美学的新问题,更是世界美学史意义上一个新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解释和说明红色经典的理论基础。此外,中国从延安文艺开始的中国乡土文学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值得在当代美学意义上进行深入探究。在讨论环节,王杰教授和在场师生就马克思主义美学语境下如何理解先锋、小众文化,审美的非功利性和其育人功能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杰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用诙谐的语言和深厚的学术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开放生动的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课。

新闻中心

文字:张晓丽

图片:杨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