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8期)

编辑: 时间:2021年10月19日 访问次数:591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1.《“共鸣”何以超越“加速”:罗萨批判性美好生活观的逻辑演进》

作者:张彦、李岩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10

摘要:“美好生活”是哈特穆特·罗萨批判理论的研究主旨。罗萨在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生活不美好”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这三个问题的理论诠释中形成了“批判性美好生活观”。其中,罗萨将美好生活定义为主体与世界的“共鸣”关系,这是其以往支持的“自治”基础上的发展,实现了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的建构性诠释的方法论转向。与此相应的是,罗萨在对“为什么生活不美好”的反思性诠释中经历了从“社会加速”到“动态稳定”的认知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加速”未失去其核心地位,而是以“增长”“加速”“创新”的概念三元组呈现其核心内涵。针对现代社会的共鸣危机,罗萨提出了“后增长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范式,其核心旨向是以“适应性增长”模式代替“强迫性增长”模式,从而为如何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一种社会构想。罗萨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反思与探索,虽不能在具体问题上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既成方案,但仍不失为一种方法论启示。 


2.《新文科育人的总体性规定及实践诉求》

作者:张彦

期刊:《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

摘要:新文科较之传统文科是新时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新文科扎根于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具有整体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等时代性规定,赋予了新文科知识再造、能力迭代、素养提升和人格整合的育人新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融合、专业协同与空间再塑等方面的现实性规定与困境。因此,新文科建设需转换育人理念,积极回应文科育人的实践诉求,着力彰显“四非”的价值性规定:培育学生的非认知性能力、塑造学生的非对称性创新素养、鼓励学生的非共识性探索能力、营造非线性的整体育人环境。

3.《身份政治:反噬的政治及其批判》

作者:包大为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

摘要:资本主义是追求过剩的生产方式,而身份政治则是掩盖这一事实的意识形态现象。围绕性别、种族、宗教、文化乃至语言等论题,身份政治展开了关于政治正确和正义标准的旷日持久争论。然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真实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联合需要扬弃阶级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虚幻的共同体之所以只能表现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形式,是因为公民身份"合法"地抽象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在避谈阶级及其政治的语境下,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位置成为一种真空的话语,而身份政治则试图以意识形态填补这一真空。历史和现实证明,在理性多元论的庇护下,身份政治隐含各种互相冲突的原则,一方面只能带来仇视和迫害“他者”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则必然导致人民长期陷入舆论的“内战”状态,从而无暇客观地理解当代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真正的历史根源。

4.《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精神方向》

作者:陈丹

期刊:《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

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是近代中国各种思想激烈碰撞、新旧思想发生转换的重要历史时期。正是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与五四运动具有直接的历史承续关系,是“五四”精神的伟大传承者和弘扬者。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标志着中国精神领域的空前变革,为随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支柱的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仰。五四运动在精神层面所表现的担当民族大任的历史自觉、进行社会革命的斗争品质、勇于奋斗牺牲的精神气概、敢于开拓新局的创新勇气等精神气质,被中国共产党所弘扬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多年,“五四”精神不断得以淬炼,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四大底色:初心使命、理想信仰、爱国主义、价值遵循。由此可见,五四运动的思想主流和精神追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前进发展的精神方向。

5.《讲故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

作者:代玉启、朱惠羽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8

摘要:随着人们对故事、话语、叙事的关注,对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渴求,讲故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讲故事能够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语言距离、提升话语契合度;拉近理解距离,提高价值认同感;拉近时空距离,增强时空体验感。讲故事的构成要素包括故事(人物、事件)和叙述(话语、视角)。优化讲故事的策略,需要注意通俗化与学理化相结合、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故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协同讲述。

6.《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

作者:付文军、姚莉

期刊:《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5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确证了共同富裕实现的条件,既要扬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方式”以摆脱贫困而实现富裕,又要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得以落实,先后经历了以“抓革命、促生产”为核心的初步试探期,以“巩固政权、恢复民生为”目标的反复尝试期,以“改革开放、先富带动后富”为举措的全面探索期和以“激发社会活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内容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并形成了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益方法协同推进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在“后贫困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生产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完善分配为抓手和以相对贫困为重点来有条不紊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7.《论马克思实践观的原则与高度》

作者:付文军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极富创建性地提出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观点。在不断省思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携其科学的实践概念从传统哲学中突围而出。在直面理论和现实难题时,马克思辩证统合了唯物和历史的“原则”,并立足于“时代高度”和“人的高度”展开了对世界的言说。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有效地展开了“改变世界”的谋划,马克思实践观所蕴含着的批判维度、革命维度和解放维度也才得以凸显。

8.《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著作出版回顾》

作者:庞毅

期刊:《出版发行研究》2021年第7

摘要:出版建党纪念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且历久弥新。从建党纪念著作出版工作的发展脉络来看,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35—1980年是起步阶段,该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出版数量比较少,形式比较单一;1981—2000年是快速发展阶段,在图书出版工作复苏和发展的背景下,建党纪念著作不仅数量大量增加,而且种类日益丰富;2001—2020年是繁荣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努力下,建党纪念著作不仅数量显著提升,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出版频次也进一步增加;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建党纪念著作书写了“百年辉煌”。

资料收集及整理:黄先露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