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九期顺利举行

编辑: 时间:2021年07月09日 访问次数:161

202166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九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107教室如期举行。读书与研究班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研究活动。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线下参加研讨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和博士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青年教师等共五十余位学者线上参加研讨活动。本讲由卢江副教授担任主讲,学术团队成员丁堡骏教授、付文军副教授、高永副教授、翟绪权副教授等到场共同参加指导研讨活动。

卢江老师首先指出,大家需要明确马克思为什么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部分阐述第11-13章。卢老师认为这里是一个历史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如果说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当中,劳动对资本还是一种形式上的隶属,那么,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阶段,劳动开始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这一点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化的。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章内容分别讲的是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我们从中很明显可以看到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和动机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加强对劳动的控制的。接下来,卢老师带领大家详细梳理了一下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11章“协作”:马克思主要讲了两种协作方式: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简单的协作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群人在一个地方做一个事情,大家之间没有没有分工。复杂协作的特点是共同劳动者在共同劳动的时候,彼此之间有固定的分工,大家是在分工的基础之上进行劳动。马克思特别阐明了协作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例如,协作可以抵消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为资本家提供一个社会平均的劳动力;协作可以节省生产资料上的开支;协作可以产生一个新的集体的力量;另外,有一些特殊的部门和行业领域需要借助协作才能够完成。在这一章中,卢老师为大家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如何看待资本家的管理劳动;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以及这个问题与“李约瑟难题”之间的关联性;3、如何理解马克思在第387页提出来的协作所带来的“资本的生产力”的说法。

12章“工场手工业”: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场手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劳动对资本的实际的隶属的过程,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劳动者本身,二是劳动工具,三是整个的劳动组织效率。在工场手工业种,劳动者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工具或器官,劳动者的劳动技艺出现衰退。分工的结果造成工具越来越细化和专门化。工场手工业的整个运行模式,首先节约了时间的成本;其次,生产可以在空间上齐头并进;第三、工场手工业大大加强了劳动的强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对工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工人劳动技能退化的同时,就会出现失业的风险。另外,工场手工业的分工造成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在这一章中,卢老师为大家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平均劳动;2、如何理解和把握总体工人概念;3、工场手工业中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是什么;4、如何理解社会工厂的说法;5、如何从分工角度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等。

13章“机器大工业”:马克思首先阐明了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手工工具主要是以手工的动力为支撑的,而机器的动力来源于类似内燃机,蒸汽机等非人力的动力。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出现了很多变化:第一,生产的工艺过程和劳动体制完全改变了;第二,自然力代替了人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第三,对科学技术的有意识的运用,代替了那些原来熟练工仅凭经验的技能;第四,机器本身之间的协作代替了工人之间的协作。马克思还着重分析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给工人带来的影响。首先,由于机器的使用,原来那些体力或者说劳动力比较弱的人,如妇女和儿童,能够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来,这使得一些成年人被排除出工厂,形成了大量的失业后备军。另外,大量的工人被机器排挤,加入到失业队伍。在使用机器生产的条件下,工人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自主性基本上完全丧失,工人变成机器的真正的附属物。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真正完成了从形式上的隶属到实际上的隶属。在这一章中,卢老师为大家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如何理解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其他可能的应用;2、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可能性问题;3、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等。

最后,卢老师强调应该从原著中找问题和思考问题,可供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入挖掘经典文献。参加本次读书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受益良多,相约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