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浙江大学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成功举办

编辑: 时间:2021年05月24日 访问次数:792

522日,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的“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名硕博士研究生们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自202123日发布征稿通知以来,论坛得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投稿论文503篇。经学科专家两轮匿名评审,最终确定30篇入选论文,共28篇论文作者参与了现场分享。

初夏的浙大紫金港校区,烟雨蒙蒙,别有一番景致。研究生综合楼107室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和同学们。在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刘同舫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对各位专家和青年才俊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举办之江论坛的目的在于直面当今世界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历史使命,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刘同舫院长对之江论坛的召开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论坛是讨论真问题、追寻真学问的平台,希望大家探讨真问题、得出真结论;第二,论坛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鼓舞的平台,希望师生之间深度交流、教学相长;第三,论坛是促进大家认真读书的平台,希望大家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学以致用;第四,论坛是大家分享思想的平台,希望大家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营造和而不同的创新氛围。开幕式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主持。

开幕式结束之后,本次论坛开始为期一天的主题讨论。在主题探讨中,参会同学们对“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五个主题,分组进行深入讨论。

提交的论文涉及内容广泛。同学们对建党百年的历程和经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党纪念活动、社会治理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蕴、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四史”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经典文本研究中,同学们聚焦《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研讨。与会老师组成评委团,对各位同学的参会论文进行了评议。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龙教授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副教授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姚明明副教授

在总结评议阶段,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聘副院长、“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以诙谐幽默又饱含哲学思考的话语对本次与会论文进行总体性评议,也对未来同学们的学术成长提出了建议。首先,历史研究具有抽象性,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最高本领;其次,真知的形成不靠概念堆积,要挖掘自己对学术真正的兴趣,在持之以恒的学术研究中锻炼思维,得出真知;最后,要深入现实生活,只有深入社会现实,理论才能说服人。希望同学们能够以真实的态度读书、真实的态度思考、真实的态度生活,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

据悉,以选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视野的前沿性、学术规范的严谨性为标准,评委团最终综合评选出了本次论坛的论文奖项,共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五名。在论坛闭幕式上,代玉启老师再次向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和分享评议表示感谢,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生们搭建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

 “之江论坛”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新时代的文本和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的召开,促进了不同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理论的学术对话,必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新闻中心

图片:梁慧李思琪

文字:张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