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期)

编辑: 时间:2021年04月10日 访问次数:431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1. 《实现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作者:刘同舫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

摘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继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对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统筹处理,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逻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宏伟目标 提供有力保障。

2.《中国共产党问责制度建设的百年进程与内在逻辑》

作者:段治文、李极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3

摘要:中国共产党问责制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重要保障, 它的建设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百年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体系化基础的奠定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跃迁四个阶段。党的问责制度的百年建设历程,体现了人民立场和义务本位价值取向、制度内涵体系科学演进、动力机制科学运转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以坚持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为根本、以执政伦理道德追求为旨归、抓“关键少数”为导向和全覆盖监管网络为途径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3.《论发展伦理的正义前沿》

作者:张彦、韩伟

期刊:《浙江学刊》2021年第2

摘要:发展伦理是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价值支撑和实践指引。对此论题,新自由主义以一种经济哲学或道德哲学化的论证方式,来证成其所服务的经济政策的伦理向度和价值观照。它围绕自由偏好、权利博弈、帕累托排序等问题展开探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和增进道德基础。这一辩护框架虽然与发展伦理有价值表达的共通性,却依然面临着巨大争议与挑战:第一,以偏好满足作为自由依据是否意味着对发展主体的最大尊重;第二,契约关系下的权利博弈是否富有正义活力并推动社会发展;第三,追求发展的最大增长能否改善全体人类的最大福祉。目前来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探究和论证范式无法提供自立根基完整的正义性说明。而发展伦理的正义前沿试图表明,对发展主体伦理命运的关怀、为关系性的善创造空间、建构体面的全球性人类社会是发展作为一项世界性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论题为重新理解全球正义、促进全球平等公正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4.《科技异化与健康危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生命向度》

作者:余根雄

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年第3

摘要: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健康危机已成为现代性危机的重要表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厘清科学技术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尤为必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生命困境体现为由科技异化导致的卫生环境问题、卫生意识问题、卫生体制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则必须深刻剖析生命的主体结构、生命活动的展开形式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层关联。科学技术是生命主体的对象化结果, 是生命活动的历史产物;它为保障生命结构的完整性,确保生命活动的有序展开创造条件。而健康权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统一,健康生活的科学性与伦理性之统一,健康理想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之统一则是推 动科学技术与生命健康共进的方法论原则。

5.《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破解“西方中心论”》

作者:赵坤、刘同舫

期刊:《理论视野》2021年第2

摘要:“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 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 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 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 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6.《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

作者:刘同舫

期刊:《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1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的历史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这一前提性问题进行考察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中国化发展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发展动力上两者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理论特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来源,也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实践需要而诞生,也随实践变化而发展,中国现实问题的转换及其解决的客观要求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实践动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动力必将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7.《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探析》

作者:代玉启

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年第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要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分析红色基因与建设“重要窗口”的内在联系,回顾浙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之路,激活红色基因以指引“重要窗口”建设。只有继承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打开思路、以新迎新、革新立新。只有继承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开好顶风船,不断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只有继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率先实现从“事”到“制”和“治”的转变。

8.《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及优化理路》

作者:代玉启、李济沅

期刊:《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包括基础性形态和拓展性形态。以宣传党的理论、 纲领、路 线、方针、政策为内核衍生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态的总和构成基础性形态,并表征出时间与空间耦合、现实与虚拟交融、显性与隐性交叠的时代特性。从广义来看,所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性形态的有效延展,构成拓展性形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需要革新工作形态的范围、拓展工作要素的视野、健全工作运行的机制。

9.《习近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中国特色”》

作者:刘同舫

期刊:《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展现出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在怎样解释中国的问题上,超脱了近代以来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实的窠臼,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具有 民族性和独创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怎样对待人类思维成果的问题上,体现出融合多元文化的文明意识,将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共同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在怎样赋予理论以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彰显出立足新时代实践的问题意识,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导向与主体内容。

10.1949—1956年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实践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池步云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2

摘要:人民政协的创立及初步运行,从主体和载体两方面赋予民主协商以稳定有效的组织依托,构建起政协委员会综合性协商、政协工作组经常性协商、多方参与专题性协商、面向基层群众开放性协商的多元制度架构。围绕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改造与阶级关系调 整、国家各项事业创立和发展,人民政协形成了共识决策、认同建构、意见交流、政策输出四类协商路径。人民政协成立初期的民主协商,初步建立起国家层面民主协商的运行制度,推进协商政治广泛、多层次发展,促进协商与选举两种民主形式协同发展,形成人民政协民主 协商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阐释和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

11.《猎奇与浪费:消费主义的博物学样态及其批判路径》

作者:包大为

期刊:《学术交流》2021年第2

摘要:消费主义是近代文明进展中一个道德上可疑的“成果”。在启蒙时代,国民经济学家们承诺消费将带来个人自由,博物学家们则承诺科学将带来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知性关系。随着资本的集中以及人与自然的商品化,被资本捕获的市场和科学开始走向异化和过剩,成为消耗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工具。在其当代症候中,好奇心、理性、自由、互利等话语都被纳入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中,主体及其观念被商品化地重构了,自然界也在科学的画皮下沦为被剥削的对象。人与自然不是无限消耗或消费的对象,但要拯救人与自然不能依靠羸弱的伦理批判,而是要从消费主义的历史“母体”入手,构建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真正具有理性的生活范式和生产方式。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