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资本论》精读会”第十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107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是《资本论》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第八章“工作日” 和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由我院刘召峰教授领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我院研究生及其他院系学生参与线下读书活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与读书活动。
在《资本论》第七章中,“剩余价值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独特概念,指雇佣劳动者贡献的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其实,剥削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那奴隶和雇佣工人谁被剥削的程度高?刘老师指出要从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两个角度来看。从绝对水平来看,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下,劳动生产力高,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比奴隶要高;从相对水平来看,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和为自己劳动的比值更大,而奴隶的剩余劳动没有变为剩余价值。
第七章中“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对于“剩余劳动时间”而言的,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下,任何发展阶段的劳动者都要为自己劳动,他的劳动时间必须有一部分是为自己劳动,“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的形式为转移”。所以为自己生产这一点不会发生改变,但表现形式会改变。事实上,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都存在剩余劳动的榨取,但榨取的形式不同,“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态”,奴隶主通过占有奴隶本身来榨取奴隶创造的剩余劳动,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徭役、什一税等方式榨取佃农创造的剩余劳动,这种剥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这种剥削被资本家榨取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掩盖了,雇佣劳动似乎全部表现为必要劳动。
马克思接下来批判了西尼尔耳的“最后一小时”理论,指出西尼尔耳实质上把不变资本理解为也需要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刘老师指出,理解马克思的批判,必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西尼尔之所以会有最后一小时才创造纯利润的看法,就在于不理解劳动二重性,以为劳动首先创造出旧价值,在这之后才创造新价值。实际上,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这是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在时间上并不具有先后顺序而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不变资本的价值无需再创造而已经被提供不变资本的生产部门生产出来,劳动作用于不变资本只是保存与转移旧价值。
第八章“工作日”的内容,总体上较为简单,马克思引用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文字记载材料,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被剥削的悲惨境地。第一节“工作日的界限”主要反映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斗争过程,突出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思想。马克思强调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劳动力的生理界限;第二,道德的界限。因为这两个界限有极大的弹性,所以资本家就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加强对剩余价值的攫取,这是资本的本性之所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力,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但工作日的延长受到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两者对抗的决定作用就在于力量的对比,“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说,争取工作日的斗争也是阶级斗争。
第二节“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首句马克思就谈到,“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剩余劳动,存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区分,但是到资本主义社会,对剩余劳动的剥削才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出现转换为对剩余价值的剥削。马克思指出,“如果在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价值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所以说为满足使用价值是有限度的,而为满足交换价值则是无限度的。
刘老师指出,第八章还涉及到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提到“资本是资本家的人格化”、“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雇主除了搞钱以外再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而工人除了劳动以外再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是涵盖整个人类的解放,不仅工人阶级需要解放,资本家也需要解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不是自由的,他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那究竟如何解放呢?需要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即进行共产主义运动。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马克思通过关于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阐明了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它们是预付可变资本量、剩余价值率、单个劳动力价值。通过对资本划分为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比例探究,马克思为说明利润率平均化做了理论铺垫,并驳斥了那种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低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观点,李嘉图学派解体就在于其无法解释利润率的平均化问题。
“生产资料立即转化为吮吸他人劳动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刘老师指出这里存在主客体颠倒的问题,即物支配人。这种颠倒的现实必然会反映到头脑中,产生颠倒的观念,即“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并成为其特征的这种颠倒”。
除了对原文的讲解外,刘老师还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现代各国争取缩短工人劳动时间的历史”、“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等问题做了补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马甜甜|新闻中心 梁慧
图片:马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