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书香马院”经典读书会第二十四期顺利举办

编辑: 时间:2020年11月12日 访问次数:541

119日晚,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书香马院”经典读书会第二十四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107教室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阅读书目为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所著的《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爱民老师担任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主持,人文学院“百人计划”研究院李哲罕老师和青年教师方瑞博士作为与会人参与讨论。学院全体硕博生积极参与。

周爱民老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中的批判》为题,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进行阐述。通过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两句评述,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周爱民老师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是对人类解放有着恰当的理解并且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指引求解放的学说。从宏观视角出发,人是生活在社会条件下的人,显然,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以社会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尤其要说明为何人类仍处于尚未解放的社会、通向解放的阻力和动力来源于何处以及所谓解放的社会和当下所处社会的关系如何三个问题。周爱民老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切中历史现实、又为人类求解放的社会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中有着基本的学术认同,在此条件下,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具有了理论合法性

但学术界对于“社会哲学”的理解众说纷纭,其中周爱民老师特别指出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哲学有着系统性的研究,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对自身“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历史定位可以进一步证明“批判的社会理论=社会哲学”的结论。那么究竟何为批判的社会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澄清日常的批判活动。批判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某些理论家的神秘发明,而是植根于社会批判现实的“实践智慧”,其核心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寻找社会中人们所遭受的因某些社会因素所造成的苦难,另一方面在于甄别苦难所引起的批判活动是否合理。当然,合理的标准不是在抽象的理论中寻找,而是蕴含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

在解读霍耐特《物化:承认理论探析》的批判理论时,周爱民老师以“物化为什么要被批判”这一问题作为引入,带领大家梳理了霍耐特如何从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批判性考察到最后得出自身对于物化概念的理解。霍耐特认为,卢卡奇物化概念的模糊和不当之处在于不恰当地把社会现实客观化的过程当成是错误的,进而以海德格尔的理论缝补物化概念的缺陷,并以杜威的理论逐渐将讨论语境从形而上学抽象层次转化为社会科学经验层次,以主体间的“承认”替换了“非物化”所意涵的原初愿景,并且论证了这种“承认”存在的优先性,最终得出“物化是对承认的遗忘”的结论。周爱民老师特别指出,霍耐特所指的这种“遗忘”的实际内涵在于当人们客观看待事物时,遗忘了自己是怎么和这些事物发生联系。它并不是彻底的遗忘,而只是注意力的消减。

在与谈环节中,李哲罕老师引入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社会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大讨论,指出实证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实证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事实,其论证更多的是说明性和描述性的东西,而社会哲学则是基于社会现实提出规范性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并不像康德似的纯粹观念式哲学,也不是纯粹类似实证科学完全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描述,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即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从中提取规范性力量。

方瑞老师和包大为老师则基于文本,分别对霍耐特所谓“承认的遗忘”的论证过程和其并未认识到物化意识的极端形式——“错误承认”的未竟结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同学们也针对霍耐特在文本中所提出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承认关系”如何最终得出应然(正确与错误)的规范性结论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周爱民老师都做了详细且富有启发的解答。

文字杨晓彤

图片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