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一)

编辑: 时间:2019年06月19日 访问次数:681

201961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第十一次读书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1125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为《资本论》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和第七章《剩余价值率》中的第一节《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和第二节《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由我院博士生陈婧洁和硕士生陈梦香分别领读,刘召峰老师作补充性解说,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名师生参与。

陈婧洁首先带领大家通读了《资本论》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指出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疑问的句子或词语。陈婧洁首先介绍了《资本论》第六章的主要内容。陈婧洁说,第六章明确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了不同的职能,考察两者的作用,从而进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刘老师说,马克思是用劳动的二重性即劳动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和作为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来解释旧价值的保存和新价值的创造问题。劳动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改变了承载旧价值的使用价值的存在形式,从而把旧价值保存到新产品中去;劳动作为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加进了新价值到新产品中去,即创造了新价值。刘老师强调,这里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了两次,一次是保存旧价值的劳动,另外一次是加进新价值的劳动,马克思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而不是两次劳动破除了这个误解。马克思认为,同一劳动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一个是作为具体劳动保存旧价值的作用,另一个是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作用,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



刘老师指出,马克思说“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而丧失的价值”,是想否定资本的自行增殖。资本不变部分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转移本身不会使不变资本增殖,不变资本部分不能自行增殖。可变资本买来了劳动者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劳动力的使用才会使得资本的总价值发生变化,因而这一部分资本才是可变资本。刘老师说,就土地的作用来说,土地作为使用价值,是农产品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土地作为非劳动产品,不是农产品的价值的形成要素。地租是一定的价值量,但地租不是土地自然力的产物,因为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会发生任何价值转移。刘老师认为,就财富而言,马克思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里所说的“财富”是在使用价值的意义上来谈的,土地也是财富的源泉,不能将人的劳动看作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是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刘老师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再生产都需要耗费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实际上并没有被消费,因而也不可能生产出来。作为使用价值,生产资料只是由一种使用价值形式变成了另外一种使用价值形式,它的价值消失在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上,但是却被保存下来,再现在新的使用价值之中。刘老师表示,就价值的创造和保存而言,劳动力的使用具有三重效果,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变使用价值的形态而保存旧价值,还可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以及创造剩余价值。刘老师说,依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资本划分为只保存旧价值的不变资本部分和发生价值增殖的可变资本部分。资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来看,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区别,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区别;从价值增殖的角度来看,是不变资本部分与可变资本部分的区别。倘若考察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职能的不同,那么生产资料是作为不变资本而存在,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作为可变资本而存在的。刘老师指出,马克思认为,谈不变资本不是说它本身的价值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说不变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和这个劳动过程结束,它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可变资本本身的价值是可以变化的,价值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而且不变资本本身价值的变化会改变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但是不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在职能上的区分。

接下来,陈梦香带领大家阅读了《资本论》第七章第一节《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和第二节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指出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疑问的句子。陈梦香首先介绍了卢森贝关于第七章研究对象的看法,卢森贝认为,前两章从质上说明了剩余价值,现在马克思从量的方面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阐明剥削的程度和它表现的方法。就研究次序来说,卢森贝认为,马克思把第七章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中,研究剩余价值率这个剥削率的纯粹的而不是歪曲形态的表现;在第二部分《产品价值在产品各个相当部分上的表现》中,表明实际上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中,以致因此造成严重的歪曲;在第三部分《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中,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歪曲;在第四部分《剩余产品》中,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剩余产品的定义。

刘老师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不仅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同时也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刘老师表示,劳动者为自己劳动这件事,不以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为转移,即在全部的发展阶段,劳动者都需要把自己要消耗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料生产出来,都会有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部分。刘老师说,不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抑或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劳动者为自己的必要劳动和为他人的无酬劳动。将这三种社会形态区分开来的不是剩余劳动,而是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剩余劳动并不就是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租和剩余价值等。剩余价值意味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是商品交换关系,被剥削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剥削者,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才是剩余价值。马克思明确区分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既有与其它剥削社会相同的东西,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劳动力商品。刘老师强调,剥削率和被剥削者的生活水平是有区别的,剥削率是一个比值,而被剥削者的生活水平是一个绝对量。刘老师说,剩余价值率指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程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程度高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刘老师还说,雇佣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都在创造新价值,也都在转移旧价值,而不是先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转移和保存旧价值,然后再拿出剩余的时间来创造新价值。



读书过程中,刘老师还就马克思的“劳动材料”、“棉花经历的劳动过程越少,这种结果就越可靠”等概念或句子的理解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本次学术活动使参与师生们感到受益匪浅。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 陈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