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九)

编辑: 时间:2019年06月19日 访问次数:480

201952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第九次读书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1125举办。 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为《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我院博士生孙志艳领读,刘召峰老师做补充性解说,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余名师生参与。



孙志艳首先带领大家通读了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指出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疑问的段落或句子。孙博士首先介绍了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的主要内容。孙博士说,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从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中,去说明什么是资本,并提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对于为什么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问题,孙博士说,因为货币是商品生产与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出现以后,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使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了一定量的货币,从而有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刘召峰老师认为,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标题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不太准确,我国有很多《资本论》专家建议翻译成“资本的一般公式”。刘老师也认为应该将第一节的标题翻译为“资本的一般公式”或“资本的普遍公式”,刘老师还就这个问题推荐了周守正教授和许兴亚教授主编的《<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纲要》一书供大家参考。刘老师说,在《资本论》第四章中,马克思是先谈资本流通的现象,即货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会发生价值增殖。为了说明资本流通的特点,马克思把商品流通作为参照系。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的区别,最后将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在内容上的区别揭示出来,即商品流通是一种重复,但资本流通会产生新的东西即剩余价值。刘老师指出,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与商品流通相比较,得出资本流通在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在内容上的更新。

刘老师强调,商品流通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特点的,是以获取最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流通的界限在使用价值上;但资本的运动是以获取交换价值或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就其增殖目的来说是没有限度的,资本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刘老师还指出,“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提供剩余劳动不一定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存在意味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形式,要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中来理解剩余价值。另外,还要在一般意义上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上来理解剩余价值,即不是在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意义上来理解,要注重将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区别开来,这样就需要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而不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一理论认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全部预付资本进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接下来,孙志艳带领大家阅读《资本论》第四章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孙志艳说,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从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中,回答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用欺骗手段同样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资本与剩余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剩余价值就不会有资本。所以,从逻辑上看,这一节是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直接而重要的延续。刘老师表示,从个人角度来看,某个人可以靠欺骗和掠夺来发财致富,但一个阶级不能靠在阶级成员之间的互相欺骗、互相掠夺来增加这个阶级的总财富,阶级成员之间的互相欺骗、互相掠夺只不过改变了阶级中的不同成员的财富分配而已。就流通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关系问题,刘老师表示,既不能撇开流通来谈增殖,又不能在流通的领域中来充分地解释增殖。流通之于增殖是必要的,但是是不充分的。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但是需要在流通过程中来实现它。

最后,孙志艳带领大家阅读《资本论》第四章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刘老师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独特性,即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可以作为商品来卖,只有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劳动力才可以。刘老师说,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自然史的过程,而是社会的过程,但它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过程,而是特定的历史阶段才具有的过程。刘老师还说,马克思强调,商品的存在、货币的存在与自由工人的存在所需要的历史条件是不一样的。商品和货币是多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劳动力作为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刘老师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劳动力的价值,实际上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尤其是受制于雇佣劳动者的反抗。刘老师说,马克思认为,先有劳动力的让渡,后有劳动力的使用。先有劳动力的买卖,才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刘老师强调,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不是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是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且不是预先支付,而是事后支付——工人先干活后拿工资。

读书过程中,刘老师还就如何理解马克思“抽象财富”、如何看待“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的观点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针对有的同学在理解“抽象财富”上的困惑,刘老师解释说,抽象财富指的是以交换价值或货币为载体的财富。刘老师指出,说“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这其中贯穿着把具体归结为抽象的逻辑,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恰恰是需要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没有把握住使货币、使商品成为资本的特殊性的表现。马克思并不是把资本与货币等同,更不是把资本与商品等同。在马克思看来,不是所有的货币都是资本,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资本。货币需要转化才能成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一样的。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会表现为货币形式,会表现为商品形式。刘老师说,虽然货币形式是资本所需要的一个独立的形式,但资本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即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仅有货币的形式是不够的,货币形式要转化为商品形式,否则就不能成为资本。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 陈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