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团队赴美参加第21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年会

编辑: 时间:2019年05月29日 访问次数:2055

2019520日至2019522日,第21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PT)年会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 & M University)召开。SPT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由德克萨斯A&M大学哲学系承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硕士研究生孙宗岭和杨嘉帆受邀参加。

本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年会的主题是:技术与权力(Technology and Power),共有来自全球的200多位专家学者赴会交流。年会议题涵盖了技术与伦理、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经济、技术与信息等诸多领域。会议形式分为专家主题汇报和分论坛汇报。专家主题汇报由国际技术哲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及其他著名学者进行。十个分论坛的议题包括国际工程伦理、环境伦理与技术哲学的新观点、技术的社会结构、新农业技术与环境、哲学、技术与教育、机器人问题、大数据问题、民主与技术、技术与创新、多元文化视角的技术哲学等。

潘恩荣和孙宗岭合作的论文《<道德经>与向“善”的设计文化》(Tao Te Ching and Design culture for the Good)被安排在第五分论坛“多元文化视角的技术哲学”(Multicultural Philosophies of Technology)小组。潘恩荣和杨嘉帆合作的论文《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向“善”?》(How to Bring AI for the Good in to Reality)被安排在第七分论坛“技术与创新”(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小组。两篇论文就“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风险”问题,分别选取东西方视角探讨了实现人工智能向“善”的路径。在各自的小组上,潘恩荣、孙宗岭和杨嘉帆分别进行了20余分钟的汇报展示,并与在场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探讨。

在《<道德经>与向“善”的设计文化》(Tao Te Ching and Design culture for the Good)的汇报过程中,潘恩荣教授首先介绍了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强调基于东西方视角共同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接着,孙宗岭作具体汇报。该研究基于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提出“艺术是技术之无用”,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学观点,引起了在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由于文章内容涉及诸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有与无”“阴与阳”,潘恩荣教授向外国学者作了详细的说明;此外,多位国内学者和任教于国外大学的华人学者提出“有无相生”与“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及论证是否合理等问题,潘恩荣教授通过实例一一回应。




在《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向“善”?》(How to Bring AI for the Good in to Reality)汇报过程中,潘恩荣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团队的工作,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相关思想的诠释,构建一种使人工智能向“善”的理论框架。杨嘉帆汇报了文章的具体架构和论证过程,通过对生产制度和社会制度固化为技术的论证,提出“制度是技术起源”的新思路,并进一步提出好的社会制度将带来向“善”的人工智能。文章最后号召发展“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rxism, AIM),并矢志向善(AIM for the Good)。有国外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工智能是信息时代的科学,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已不再适用。另有国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角度。潘恩荣教授回应,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信息科学,更是传统工程科学和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的融合,所以,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适用的。同时,他介绍了一些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佐证。




在此次国际技术哲学学会年会上,马院师生了解了国际学界的前沿动态,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技术哲学方面的研究前景和潜力,深刻体会到在国际学界发声的重要意义与进一步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

图|文  孙宗岭  杨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