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论坛第七期在西溪校区主楼1125室顺利举行。本次教学论坛的主题为“如何给研究生们讲授《共产党宣言》?”,由我院研究生思政课教研中心主任刘召峰副教授主讲,十余名师生参与。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全部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刘召峰老师为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给研究生们讲授《共产党宣言》的。刘老师从《共产党宣言》创作史、《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解读、《共产党宣言》与毛泽东思想、《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讲授心得。
刘老师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史开始讲起,指出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马克思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文体上的区别(从“教义问答体”变为了“政治宣言体”),批判了有的学者对于《共产党宣言》经典性的质疑。而后,刘老师概要式地回顾了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前的思想历程:从中学毕业论文中“为人类而工作”的高远人生追求,到博士学位论文中体现的普罗米修斯情结,再到《莱茵报》时期为追寻自由而牺牲个人生存的牺牲精神,继而到提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最后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改变世界的理论志趣。刘老师想通过回顾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提示研究生们体味其中所体现的“主体自觉性”。
刘老师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多篇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所提示的“会有不同的写法”、需要修改的地方,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展示了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地位、阶级斗争之于理解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性、无产阶级所要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消灭一切阶级斗争、阶级差别)的概述之后,刘老师提出有两个问题供大家仔细思考:(1)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在对阶级进行“经济上的分析”上有什么区别?(2)“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中的“一定”如何理解?对于第一个问题,刘老师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息、地租等“作为独立的收入”组成的,对此马克思批判说:“价值并不是因它转化为收入而产生的,它在能够转化为收入,能够取得这种形式以前,必须已经存在。”刘老师说,马克思认为,分解为工资、利息、地租的价值部分,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利息和地租,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其中也蕴含着马克思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大差别。对于第二个问题,刘老师引用了恩格斯的如下一段话进行说明:“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刘老师说,在恩格斯看来,阶级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刘老师认为,“生产关系分析”与历史性自觉可以视为马克思的思想精髓。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说,我们需要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本家。对此,马克思的评论说:“但是如果他们排除了资本家,他们也就使劳动条件丧失了作为资本的性质。”这其中体现了马克思把资本看作一种“生产关系”的思想。刘老师说,马克思对于资本的剖析,体现了一种“历史性自觉”:承认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不过,又强调这必然性是“历史的必然性”、“暂时的必然性”,而非“绝对的必然性”。
接下来,刘老师讲述了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总结出“阶级斗争”的四字精髓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刘老师以“三大法宝”(毛泽东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的概括)为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曲折历程。刘老师说,中国革命历程和革命经验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正确的革命经验是在与错误的路线与政策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实践是革命经验的基础,革命经验指导革命实践。刘老师还强调说,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因为他不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特别注重调查研究。
谈及《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在当代中国引起的争论,刘老师说:“我们的先辈曾经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搞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在,我们也可以胸怀消灭私有制”的初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革命,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些人心目中的那个不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行进方向的‘特色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刘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给研究生们讲授《共产党宣言》的心得体会:明了来龙去脉、增强主体自觉、把握基本原理、弄懂重点难点、理解思想精髓、结合中国实际、回应核心分歧。
最后,刘老师就大家的提问进行了一一回应。参加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精彩讲授与独到见解给与了热烈掌声。参加本次论坛,大家都很有收获。
(文|杨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