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十九期学术沙龙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1125室举办。本次活动特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光明教授做“马克思的学说:核心主张、现实挑战与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活动由刘召峰副教授主持,我院师生三十余人参与。
张光明教授从“马克思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导入,向在场师生们介绍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他认为,当前对马克思的理解越来越趋向政治实用化,要想真正认识马克思,必须回到本原的马克思,也就是说,既要“走进马克思”即真正了解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也要“走出马克思”即从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和评价。张光明教授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对未来社会的主张这两个方面,谈了自己所认识的马克思,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张光明教授强调,马克思治学的特点在于追根刨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运动中找寻终极的原因,并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四:历史唯物主义而非伦理主义;现实主义而非理性建构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主张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而非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所有制;政治上要求大众自我管理的巴黎公社式的“泛国家”,而非苏联式的党国一体的国家。
马克思拒绝从永恒不变的道德与正义出发的各种伦理主义,他从生产力这个终极原因出发,把全部社会历史看作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适应性地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动态演进史。那种把这一过程视为由彼此孤立的诸“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且极易陷入唯意志论。马克思始终强调,他之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就在于他不是从头脑中构想未来社会的“理性建构主义”,而是运用理性从作为自然史的历史中发掘其内在规律性。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在于生产资料由劳动人民直接占有和行使管理的社会所有制。国有化可以是具体的实现方式,但因此必须以高度发展的民主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的全部政治策略,包括革命与改良、私有制与公有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等的分析与评价,都是基于马克思的历史观之上,因时因地而变的。凡符合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客观进步的需要的,就是应该肯定和支持的,反之,就是应该否定和反对的。紧接着,张光明教授谈到了马克思学说在20世纪所遇到的两大现实挑战:一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没有如预期的那样起来革命,而是愈益改良主义化,资本主义表现出远比理论预测长久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在东方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或未发展地区出乎意外地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这都导致马克思的学说受到重大的质疑和曲解。对于这样的现实问题,不应该回避或牵强附会地作出主观主义的解释,而应该真正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予以客观而彻底的解答。
最后,张光明教授还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剩余价值学说在当代的地位与价值”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本次学术活动使参与师生们受益匪浅。
(文|陈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