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国际交流

学术之旅 文化盛宴——中德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与文化工作坊项目活动纪实

编辑:hefang 时间:2018年09月28日 访问次数:627

2018824日至95,第三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工作坊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德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与文化工作坊项目德国访学之行圆满结束。德国访学的十余天,起始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终止于都城柏林,师生们的行程在地图上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然而他们的起点与终点绝不仅仅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跋涉到精神的富足,师生们不仅仅使用眼睛来欣赏异邦的景物,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距离,更把对其经济生产、政治体制、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图片1.png

工作坊行程图

工作坊师生德国之行的首站是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东南部的美丽山城——齐根(Siegen)。齐根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拿骚-奥拉宁(Nassau)家族统治下,其老城区保留着两座宏伟的城堡,附近有较丰富的铁矿,因此钢铁、机械制造、电子及采矿等工业较为发达。齐根大学哲学系丰通教授带领工作坊师生信步于齐根城中,参观了市中心的集市广场、齐根的重要象征尼古拉教堂、拿骚家族的上古堡和博物馆、克穆巴赫啤酒厂及齐根源森林保护区和桦树村农场。丰通教授师从著名政治哲学家沃格林,是德国启示论研究的开创者,在宗教、文学与政治学领域均颇有造诣;同时,他还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位客座教授,与马院师生有深厚情谊。丰通教授学识渊博而又不失幽默风趣、观点独到的讲解让工作坊师生一行对齐根的齐根政治文化、工业发展、自然环境和德国的三农现状有了深刻的感悟,“中欧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与文化”系列讲座也融于齐根优美的自然之中、融于历史悠久的古堡和现代化的啤酒工厂之中、融于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的对比之中。这些生动的现场教学,使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城市历史变迁背后深层的脉搏,工作坊也在游学之后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反思,形成了《古堡与新城——中德比较视野中政治与文化现场教学》《从传统企业的转型看德国工业4.0齐根克穆巴赫啤酒厂考察》《齐根河流向哪里?——齐根河源、古代炼铁之路与野生动物保护区调研》《德国农场印象——记齐根市桦树村农场之行》一系列的深度总结报告。

图片2.png

师生在古堡外合影

图片3.png

丰通教授带领工作坊师生一行参观齐根并讲解

图片4.png

考察克穆巴赫啤酒厂、齐根河源保护区、桦树村农场

即将离开齐根之际,工作坊师生访问了齐根大学(Siegen University)哲学学部并与其座谈。齐根大学的前身分别是齐根-固姆巴赫应用技术大学和威斯特法伦师范大学,现在已由当初的两个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优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设备及先进科研机构的综合性大学。齐根大学现拥有八个校区,不同专业的上课地点和不同职能部门分散在整个城市中,齐根市也因此更名为大学城齐根。齐根大学哲学学部常务副主任斯特鲁克(Siedek-Strunk)教授代表哲学学部对工作坊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展示了齐根大学的宣传片,与工作坊带队教师张新樟副教授探讨了未来如何整合、加深和扩展合作的设想等细节问题,张新樟老师代表学院赠送了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的纪念铜盘。

图片5.png

与齐根大学哲学学部座谈

离开齐根大学,工作坊奔赴德国之行的第二站——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特里尔坐落于摩泽尔河畔,毗邻卢森堡,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政治与宗教层面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的一个律师家庭,2018年则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工作坊师生一行专程来到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市,瞻仰伟人的成长环境,追寻伟人的思想足迹。漫步在特里尔街头,罗马时期的尼格拉黑城门、罗马式的大教堂、贵族议事的元老院以及仅剩断壁残垣的凯撒浴场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而从古罗马时期绵延至今的文化氛围与思想传承,给了马克思耳濡目染的影响,他正是在这种历史氛围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参观了德国莱茵州政府和特里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以“1818年-1883年,生平、著作和时代”为主题的系列展览、马克思故居,全方位、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的生平、重要著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中,特里尔州立博物馆以“生平、著作和时代”为主题,用近1000平米的面积,重现了马克思的政治和学术历程;特里尔市立西麦翁博物馆以“马克思的人生轨迹”为主题,用近600平米的面积,多角度地呈现了马克思真实的一面;特里尔大教堂博物馆以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基督教的人类观为基础,展示了劳动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故居则以马克思对后世的影响为侧重点,展现了马克思的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此次特里尔之行,使工作坊师生一行对青年马克思的成长环境与思想轨迹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入的认知和更全面的了解,使马克思的形象愈发鲜活起来。只有秉承马克思的伟人精神及其科学理论,我们才能沿着马克思绘制的未来蓝图,勇往直前,开辟世界历史新进程,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图片6.png

参观特里尔马克思展、马克思故居、摩泽尔河

依依不舍地离开特里尔,工作坊师生开启了行程第三站——访问明斯特大学城。明斯特位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是威斯特法伦地区的文化中心,有约4万9千名大学生,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以“自行车之都”和二战后重建的老城区而闻名。除此之外,明斯特还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地。该条约签订后,民族国家开始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并且和约的一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工作坊一行对和约签订地点——明斯特市政厅及其所在的中心市场进行参观考察,明斯特大学格罗斯汉教授的学生考夫德(Karl Ford)与张新樟老师一同在现场讲解了和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对欧洲民族国家和欧洲地缘政治版图形成的关键影响。和约是终结欧洲“30年战争”、恢复欧洲社会秩序的重要文件,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标志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建立,还推动了欧洲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这段历史已然成为了明斯特鲜明的文化符号。重温政教关系的经验教训,防止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乃是使宗教资源发挥积极正面作用的必由之路,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图片7.png

访问、参观明斯特大学城

工作坊德国访学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德国首都柏林。师生一行分别与柏林文化研究所卢卡教授(Luca Di Blais)和柏林自由大学伊拉德教授(Elad Lapitod)进行了思想对话。卢卡教授就职的柏林文化研究所(Berlin Institute for Cultural Inquiry)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旨在通过跨越不同学科、不同文化形式对文化进行多样化理解,以促进文化及其它领域探究的私人非营利性组织,在欧洲学术界颇具影响。工作坊师生一行在卢卡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该研究所,并参加了卢卡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中,卢卡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路历程,以中、欧两种视野对政治和文化进行比较和透视,指出了黑格尔、谢林等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影响,特别强调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传承与创新关系,主张在把握哲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我院师生与卢卡教授就黑格尔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讲座之后,在卢卡教授及其夫人约翰娜博士的带领下,工作坊一行从柏林文化研究所出发,穿过繁华的柏林街道,来到了著名的柏林大教堂及博物馆岛,约翰娜博士对艺术学有深入的研究,她为大家进一步介绍了博物馆岛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随后,师生与卢卡教授夫妇漫步于博物馆岛附近的菩提树下大街,它东起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同时也是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街道两旁遍布历史悠久的建筑,洪堡大学的主教学楼及法学院就分布于街道两侧。为进一步了解德国历史,卢卡教授还带领工作坊师生一行前往哈韦尔河畔的波茨坦,对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大帝(1740-1786)时期的皇家住所无忧宫进行参观考察,宫殿是奢华的洛可可式建筑,由腓特烈大帝和他的御用建筑师共同设计,腓特烈二世是路易十四的崇拜者之一,洛可可式的无忧宫几乎就是凡尔赛宫的微缩版。卢卡教授以现场教学的方式为同学们生动讲解了宫殿建造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并由此拓展到普鲁士王朝建立、崛起、兴盛到灭亡的历史,以及普鲁士对德意志民族性格塑造的深刻影响。

图片8.png

访问柏林自由文化研究所、参观柏林博物馆岛、马克思-恩格斯雕像

图片9.png

参观波茨坦无忧宫

在柏林的最后一天,工作坊师生一行访问了柏林自由大学犹太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伊拉德教授热情接待了工作坊师生,并与师生们座谈交流。在犹太研究的发源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等重要综合性大学都有犹太研究所。伊拉德教授与师生分享了自己对犹太文化和犹太宗教研究的兴趣点和所长,重点对希伯来神秘哲学——卡巴拉作了具体阐述。同时,他介绍了洪堡大学各研究机构普遍陈列马恩全集的情况及洪堡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部的历史沿革。此外,伊拉德教授还就犹太文化对马克思的可能影响谈了自己的见解。在讲解过程中,他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宗教和文化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座谈会后,伊拉德教授带领工作坊师生参观了柏林自由大学周边的历史建筑,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了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

图片10.png

与柏林自由大学犹太研究所伊拉德教授座谈

柏林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它们饱受岁月侵蚀,也曾经历战火摧残,但仍静静地伫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或广场中央,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传奇。深厚的历史意蕴与精绝的艺术作品完美交融,使得古老的城市庄重而又不失灵动。随着德国之行最后一站柏林打卡完成,德国访学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十余天里,中德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与文化工作坊项目创新了教学方式,已在多个大学通过游学、调研的形式,形成中外教授、中外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工作坊师生从文化精神到价值哲学、从政治哲学到政治制度、再到具体外交政策的跨学科、深层次、系统化的地对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工作坊共参访了四个学术研究机构、举办了四次中欧比较视野中的政治与文化主题讲座和研讨课、参加了两次大型文化展览,对德国大农场、大工业、第三产业、自然保护区开展实地考察。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工作坊一行还参访了位于特利尔的马克思故居、马克思的中学、马克思大型展览、中国赠马克思塑像等。“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对于参加工作坊项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们而言,在德国的所见所闻不能仅仅是新奇的经历,而更应是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思蕴含于德国风光及文化的丰富感受、蕴含于对欧洲政治形势的深刻理解,更蕴含于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自豪、对中国发展的自信、对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之中。

(文|金梦佳)

(指导老师|张新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