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学科  学术研究  学术新闻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 (十八)

编辑: 时间:2022年03月23日 访问次数:746

312上午八点半,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十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资本的周转”,由我院丁堡骏教授和刘召峰教授领读《资本论》第六卷第二篇,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引言 博学明辨,开拓创新

本次读书会伊始,两位老师传授了学习《资本论》的态度和方法。

丁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政治经济学居于重要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哲学语言到《资本论》三卷中具体化为为政治经济学概念,通过政治经济学这条艰辛之路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条“捷径”刘老师认为,马克思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了,他的哲学思想渗透到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中。“劳动”、“实践”、“物质生产”等抽象概念支撑不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我们要深入探析这些概念背后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形式。比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标题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劳动一般和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等具体形式的差别,而不是停留于“劳动”的概念。

丁老师强调,要学习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叙事方法。马克思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站在魁奈、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等巨人肩膀之上进行学术创新的。我们要联系文献读原著,联系原著读文献,将前人成果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坐标体系,形成一套分析世界的科学方法。刘老师补充道,接受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只是一部分,还要马克思如何分析问题和评判别人的。与其在毕业前为发文而焦虑,不如在平时就进行严格的的学术训练提升思维水平。

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分与混淆

第七章是整个第二篇的引言,周转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为了研究周转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影响马克思先考察了两种新的形式,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与生产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是流通资本(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在执行职能过程中价值转移方式的方式,即是一次性转移还是部分地转移价值,可以划分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种特性的差异并不是由生产要素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不能因为全部资本价值都处于流通中为由认为一切资本都是流动资本,也不能因为劳动资料具有物体的不动性就认为这部分资本是固定资本。

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牲畜作为役畜,是固定资本;作为肥育的牲畜,则是原料,它最后会作为产品进入流通,因此不是固定资本,而是流动资本。 ”

刘老师强调,把物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具有的社会形式规定性理解为这个物作为物本身就具有的物理化学属性,这才是拜物教观念,不能从“对物的偶像崇拜”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拜物教。

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而是工人的劳动力本身。形成他的资本的可变部分,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而是工人的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工人的生活资料不是资本,更不是所谓的流动资本,也就没有人力资本一说。转变成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与不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部分共有相同的价值转移方式,但是这个区分不能取代对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更加本质的区分。

在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中,马克思还批判了魁奈和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等对上述范畴的混淆。魁奈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谈原预付和年预付的区别,大致对应马克思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但是其强调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而斯密将视野拓宽到劳动一般,但是他混淆了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将流通资本误认为流动资本,李嘉图更是认为“固定资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技在劳动上的资本”,因而造成了一系列混乱。好像资本的一切组成部分都同样创造价值,也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刘老师总结道,马克思对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做了很多的区分,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多的是混同。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阶级本能,否则他们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资本周转时间:劳动期间、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

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周转多次。每生产一批产品,流动资本就周转一次;生产多批产品固定资本才完成价值转移,完成一次周转后报废,所以这就涉及到固定资本的补偿和更新问题。马克思以铁轨为例,分析了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无形损耗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引起的商品价值量降低;有形损耗指实物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从规律上看,机器使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费用;而偶然破坏造成的保险费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因此社会必须进行超额生产来加以弥补。由于购买机器等固定资本的费用需要一次性支付,所以还要准备好最低限额的折旧基金。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影响流通速度的关键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行业的比例不同因而资本周转速度也不同,比如餐饮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就较快。

劳动期间指的是一定生产部门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须的互相连接的工作日的数目劳动期间越长、预付资本量越大。因此,资本家不愿意进行劳动期间长且规模大的事业,只有等到资本积聚显著且信用制度发达时,资本家才愿意“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冒险”。当然,劳动期间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比如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国民素质等,中国的基建速度就是一例。

生产期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资本处于劳动过程中的时间第二个是不是处在劳动过程中,而是受自然过程的支配在后一阶段没有人类劳动投入,比如酿酒业的自然发酵。类似的,资本家也不愿意投资生产期间长的事业,比如森林种植业。当然,生产期间也可以随着科技进步变化,比如用化学漂白代替草场漂白。

流通时间(狭义)由产品出售和再生产需要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时间构成,受交通运输业影响显著。在本节中,马克思援引基尔霍夫的话提到了“生产价格”。马克思的生产价格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中作为生产费用的“自然价格”,而是“生产成本+平均利润”,此时剩余价值已经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资本家那里进行了平均化利润平均化规律将在第三卷第十章进行详细阐述。

三、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与剩余价值流通

劳动期间、生产期间和流通期间都影响周转时间从而影响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就涉及到两类资本周转时间构成。如果把填入劳动期间的资本作为资本Ⅰ,把填补流通期间而追加的资本作为资本Ⅱ,由资本周转时间构成的差别就可能产生资本游离,这是指一部分实现了的剩余价值暂时处于在货币资本的形式上,没有立刻转化为生产资本投入生产。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或流通期间 =n倍劳动期间时(n为正整数),预付的资本不会游离出来;而在劳动时间大于流通期间或者流通期间≠n倍劳动期间时,则会发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资本游离。价格变化也资本流动有影响,具体表现在: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下跌,那么在同等生产规模下就有一部分资本游离出来处于货币资本形式,如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维持同等规模的生产则需要追加新的资本;如果产品价格变化则反之。

第十六章分析了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的影响,涉及到年剩余价值率(M’)和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称为年剩余价值率。m’一定的情况下,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数额就越大,面年剩余价值率也就也高,资本增殖就更快。从社会角度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时,我们要区分哪些东西是贯穿于社会化大生产始终的、哪些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些周转周期很长的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社会中获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不提供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产业的存在又是必要的,比如铁路行业。因此,在消除了货币资本引起的伪装后,共产主义社会就将问题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一些周转周期很长的产业部门,而不致对社会福利造成任何损害。

商品资本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就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即剩余价值表现为货币,这就要求先有货币。马克思地回答是,本来就有很多尚未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货币,再加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的商品生产下,必须有专人开采金银且有大量的金银处于流通过程中,这构成了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非生产费用。

丁老师总结道,《资本论》是一论两史,一个是经济史,比如机器大工业那一部分是对经济事实的再现;另一个是经济思想史,比如对斯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的批判,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唯物主义逻辑。

此次读书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提问交流,对于资本周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利润率平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相约下次再会。

图文:陈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