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座谈交流

编辑: 时间:2021年12月15日 访问次数:365

为巩固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12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 座谈交流在成均苑2幢309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小东、党委副书记徐晓霞、副院长代玉启,多名学科带头人、教研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青年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李小东主持。

 会议伊始,李小东书记通报了学院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工作进度和前期讨论成果,进一步阐述了“使命”和“愿景”的定义以及区别,并强调当前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前期讨论成果以及自身岗位职责,进一步深入研讨学校和学院在新发展阶段的使命愿景,集思广益、凝心聚力,不断将讨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与会师生立足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引育、科学研究、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畅所欲言,充分讨论。

 吕有志老师率先发言,他认为浙江大学作为一流大学,未来需要在全球治理、国际交流、国际声誉上持续发力,要高度重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学科与课程建设,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国际视野、强化全球胸怀,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者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者。

 成龙老师认为,大学办学的关键在培养人才,人才包括具有世界眼光、世界胸怀的领导型人才,也包括科研创新型人才。科研创新,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支队伍,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要能够实实在在地拿出一套体现浙大风格、浙大气派的东西。

 傅夏仙老师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评价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每个人结合自己的专长,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学生代表常成提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从经济学边际收益角度来讲,每一个人才去中西部地区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可观的。对于青年学子来说,这条路是大有可为的。

 李小东书记对与会人员的讨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此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晰了使命愿景、凝聚了奋进合力,下一步,全体师生要落实“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以实际行动服务学校、学院“十四五”改革发展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自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开展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领导、认真部署相关工作,各师生党支部纷纷组织党员讨论交流,为学校和学院的使命愿景建言献策。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本质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人才维度。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浙大马院要为培养这样的时代新人做出我们的贡献,要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研究成果。

 ——马建青 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求是特聘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重点学院的建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和创新事业的发展;以砥砺奋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基础;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段治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结合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我认为浙江大学的使命和愿景的关键词是社会、科学、人民。立足社会、引领科学、服务人民,将是未来浙江大学使命和愿景的主线。一是社会,以更为清晰的公共取向,塑造浙大人知行合一的当代品格,让国之大者成为浙大的底色。二是科学,以更为执著的科学精神,坚持浙大人求是创新的当代风范,让尖端人才成为浙大的亮色。三是人民,以更接地气的价值准则,实现浙大人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让服务人民成为浙大的暖色。

 ——包大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

 对于浙江大学而言,从应然上讲,发展愿景应是多维目标体系。内蕴包含但不限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浙江大学的未来应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赢得话语,应在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把握浙江“重要窗口”中成为先导力量,应在肩负国家责任、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引擎作用,应在人类关怀、在世界文明演进中成为先锋力量。

 ——靳思远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浙江大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应立足“两个大局”,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引领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要关注文科人才培养,推动“新文科”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未来社会新需求,构建兼具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叶慧琪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